2025长江文明论坛嘉宾探访白鹤梁 记者 汪媛颖 摄
9月18日,参加“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2025长江文明论坛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深入涪陵,实地探访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深度挖掘白鹤梁文化价值,解码其与长江文化紧密联结,为中外大河文明交流搭建对话桥梁。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李舫,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原局长刘汉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广播电视局局长严兵,部分国家驻成渝领事,涪陵区委书记黎勇,区领导吴辉等参加。
“每当石鱼露出水面,次年往往粮食满仓,所以逐渐有了‘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说法,这也是古人观察长江水位总结出的生活智慧!”当天,讲解员手持激光笔,透过透明玻璃指向水下题刻,为专家学者细致讲解白鹤梁的千年故事。清澈的水体将江底景象清晰映照,两条石鱼纹路分明,鱼鳞栩栩如生,“白鹤梁”“中流砥柱”等题刻笔力遒劲,仿佛在诉说着过往岁月。嘉宾们纷纷驻足凝视,不时发出“太神奇了”“古人的观察力真了不起”的感叹。
作为长江流域现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代水文题刻群,白鹤梁的价值在此次探访中愈发鲜明:它不仅凭借1200年连续水文记录,成为研究全球古水文、古气候的“活档案”,更用题刻中“观水、治水、用水”的智慧,见证了长江先民顺应自然、推动农业发展与税制制定的历史。而水下博物馆的“无压容器”技术——通过净水平压系统守护文物原貌,更让嘉宾们直呼“是当代工程奇迹”。
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在水下参观后直言震撼:“白鹤梁题刻与尼罗尺有太多相似之处——同为古代水文观测工具,都支撑了农业发展与税制制定,但白鹤梁的观测技术更精准,保护工作也更全面细致。”他高度肯定联合申遗的意义:“这不仅能提升两大遗产的世界认知,更能推动中埃学者在水文研究、文物保护领域深度合作。埃及正努力发挥尼罗尺的价值,而白鹤梁的先进保护技术和宣传方式,值得埃及学习。”他还提议:“尼罗河水下可能藏有未发掘的文物,期待未来有更多考古与保护专家参与合作;同时希望在埃及上埃及地区的教材中,不仅普及尼罗河知识,也能加入长江文化,让两种文明在教育领域碰撞。”
“这家博物馆太棒了,做得非常好,我真的很喜欢!”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学院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难掩兴奋,他坦言自己此前只在船上看过水下遗址,从未体验过这样的水下博物馆:“这真是一段相当特别的经历。这里的文物和展品都很有趣,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展示出河流对古代文明有多重要——了解洪水情况和水位变化,直接关系到农田灌溉、确保农业生产,这一点在长江流域和尼罗河流域是共通的。”他特别点赞博物馆的设计:“作为一座博物馆,它太出色了,充分展现了这个考古遗址对当地的重要性。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古代的技术奇迹,而这座博物馆本身,我认为也是当今的一项工程奇迹。这次探访真的非常棒!”
近年来,涪陵区积极推动联合申遗工作,中埃双方已通过可行性论证、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互访、高层交流等形式深化共识,2025年,国家文物局首次将该项目列入年度工作要点。9月2日,由涪陵区委宣传部、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埃及尼罗河电视台联合出品的人文纪录片《长江遇上尼罗河》在埃及全球首发,同步举办的“长江遇见尼罗河”文明对话会走进埃及文明博物馆,让两大河流文明的联结引发国际关注。(记者 刘雷 勾潇洒 蒋欢 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