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记者 何乾健 摄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月25日,“发言人来了”——涪陵加快建设重庆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和渝东新城主引擎发布活动在马鞍街道铜鼓湖公园举行。来自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区大数据发展局以及马鞍街道的五位发言人,向市民详细解读加快建设“重庆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和渝东新城主引擎”的“立体施工图”。这张蓝图既有宏大的战略布局,也有细微的民生关怀,清晰勾勒出涪陵未来的发展路径。
谋篇布局
以战略谋划定调城市发展“大方向”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参谋部”,区发展改革委率先描绘了城市的宏观愿景。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雷萍介绍,涪陵正站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围绕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提出了“一引擎五中心”的发展定位。
“城市发展的‘底气’,藏在每一个增长数据里。”雷萍用数据说话:去年全区GDP总量突破1700亿元、自重庆直辖28年来增长近23倍,占渝东新城比重达3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位居全市区县第一。这份底气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该委初步梳理12项重点任务、36项具体指标,以及谋划建设十大标志性重点项目,确保战略目标从“纸上”落到“地上”。
强筋健骨
以基础设施与城市更新塑造“宜居体魄”
城市的框架靠基础设施搭建,生活的品质靠城市更新提升。区住房城乡建委副主任邓德学表示,涪陵将大力完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五环路”(碧海路往南延伸到宏声大道)、太白大道北延伸段二期等一批城市道路,打通未贯通道路、解决“最后一公里”梗阻问题。“到2030年,我们计划新增城市道路50公里以上,总里程突破400公里,让群众出行更快捷、更舒心。”
同时,一场关于“家”的升级正在推进。从改造401户危旧房、4个老旧小区,到建设社区食堂、养老托育设施,涪陵坚持“留改拆增”并举,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打造如鸳鸯楼、清溪沟豆花饭一条街等特色街巷,大力营造高品质生活空间,让城市更加舒适宜居、充满活力、彰显品质。
精雕细琢
以精细化管理擦亮城市“幸福底色”
城市管理在于细微处见功夫。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谭遂分享了一组“有温度”的数据:城市管理问题综合处置率达95%,平均处置时间缩短30%;通过新增车位、推行“厕所革命”、建设口袋公园,让市民生活更便利、更舒心。
“干净、整洁、有序是涪陵的城市名片。”谭遂说,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3.81%,人均公园绿地14平方米,“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正成为市民的生活常态。通过柔性执法和精细服务,城市管理不再是冷冰冰的管制,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互动。
数智赋能
为城市治理安装“智慧大脑”
现代化城市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区大数据发展局副局长伍颖描绘了一个“耳聪目明”的智慧涪陵:全区接入57万余个感知设备,建成5G基站3807座,L2级实景地图实现27个镇街全覆盖。
“数字底座的核心是让城市会思考、治理更高效。”伍颖介绍,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已成为城市管理的“智能中枢”,可实现重点领域1分钟感知、5分钟响应。AI技术正赋能政务、民生等多个场景,让城市治理从“人海战术”向“智慧研判”转变。
基层实践
在马鞍街道看见“最后一公里”的生动答卷
宏伟蓝图最终要在基层落地生根。作为涪陵城市扩容提质的主战场,马鞍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宗勇分享了“一线”经验。马鞍街道通过招引企业、新增就业,强化了“产城融合”的造血功能;创新“云上调解”模式,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667件,筑牢了和谐根基。
“我们配齐‘一长三员’,将治理触角延伸至642个微网格。”张宗勇说,通过“141”基层智治体系,物业人员也成为网格力量,问题处置率高达100%。马鞍街道紧扣“园产城”融合发展核心任务,推动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以业聚人的良性循环,为涪陵加快建设成为重庆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和渝东新城主引擎贡献马鞍力量。
从顶层的战略谋划,到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撑,再到绣花般的精细管理和数字技术的全面赋能,最终落脚于基层充满活力的实践——涪陵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城市能级跃升。这张“立体施工图”不仅定义了涪陵作为“战略支点”和“主引擎”的使命,更承诺了一个更具幸福感、归属感和吸引力的未来之城。(记者 何乾健 汪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