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生稻现场测产
金秋十月,稻浪翻滚。在涪陵区义和街道的再生稻示范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农户们正忙着收割这“第二季”的稻谷。这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更是涪陵区粮食生产中“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
10月22日,经涪陵区农业农村委、国家统计局涪陵调查队及义和街道组成的专家组联合实地测产,该示范片再生稻高产田块亩产达520公斤,加上头季稻的收成,成功实现了“吨粮田”的创建目标,为全区晚秋粮食生产树立了高产新标杆。
再生稻,是头季水稻收割后,农户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温、光和养分条件下,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的一季水稻。它不需重新播种、育秧和移栽,具有生育期短、省种省工、米质优、效益好等特点,是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
今年,涪陵区将再生稻作为晚秋粮食增产的重要抓手,通过水稻绿色高产高效项目,在义和街道精心打造了300亩核心示范片。在这里,一套集成的“高产密码”被广泛应用:从统一供应高产良种,到统一测土配方施肥;从统一提供病虫害防控物资,到统一进行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多项措施精准落地,确保了技术到位率,激发了稻桩的“第二次生机”。
测产现场,专家组一丝不苟,他们随机选取田块,现场完成测量、取样、去杂、测水等一系列严谨工序,确保每一个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最终示范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再生稻平均亩产382公斤,其中高产田块更是达到了520公斤。加上头季稻平均约600公斤的亩产,两季合计亩产轻松突破1120公斤,“吨粮田”从蓝图变为现实。
“我种了2.5亩再生稻,看这长势,亩产上千斤没问题!”正在田里忙碌的镇安社区村民孙明均脸上洋溢着喜悦,“这米品质好,市场上能卖3元/斤,很受欢迎!发展再生稻,划得来!”
义和街道高级农艺师黄久龄从技术层面道出了再生稻的优势:“再生稻生育期仅60到70天,省工、省肥、不要种子,而且米质优、口感佳,病虫害也轻。它让农户在有限的土地和成本下,获得了实实在在的额外收益,是真正让种粮农民‘尝到甜头’的好模式。”
示范片的成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涪陵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广银介绍,仅义和街道今年再生稻蓄留面积就达4100亩,较上年增加超千亩。涪陵区再生稻总面积也扩大至2万亩,较上年增加2000余亩,形成了“点上示范、面上开花”的良好局面。
涪陵区将持续聚焦粮食安全生产,强化政策引导与技术支撑,总结推广“稻+再生稻”绿色高产高效模式,鼓励更多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全力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筑牢全年粮食丰收的坚实基础。(记者 何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