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在“巴人根脉 时代新生”2025泛巴地区巴文化研究发展交流会上,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川剧院、上海创奕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启动川剧《巴清》(暂定名)非遗文旅融合示范项目。该项目旨在深入贯彻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推动巴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一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审美价值的川剧精品。
“文旅+戏曲” 超强班底创作巴渝大戏
川剧《巴清》以战国末期、秦代女实业家巴寡妇清为历史原型,通过剧目的创作与演出,讲好涪陵故事、重庆故事,彰显巴渝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沈铁梅将领衔主创。中国戏曲学院非遗研究中心、重庆工商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将担任项目学术支持单位。项目将探索“文旅+戏曲”融合发展新模式,以精品剧目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涪陵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在创作上,剧本与音乐将深度挖掘巴文化元素,创作方言文学剧本,结合巴渝特色与川剧声腔进行创新。舞美与服化道方面,将设计融入巴文化元素的戏服,制作仿古道具及文创衍生品。项目计划推出120-150分钟完整版川剧(首演于重庆川剧院)及60分钟文旅驻演版(在涪陵区常态化演出)。
与涪陵渊源颇深 《巴清》有望助力巴文化传播
巴清,又名“巴寡妇清”,生活在战国末期至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其家族世代经营朱砂矿,而朱砂在当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炼丹、医药、颜料制作和防腐处理等领域。巴清在丈夫去世后,凭借非凡的智慧和魄力继承并壮大家族产业,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女企业家和炼丹家之一。据考证,巴清的主要经营区域应在今天的涪陵、彭水、酉阳等渝东南、黔北地区,当时这些地区丹砂资源丰富。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一级演员、硕士生导师童航曾多次到涪陵采风。他认为巴清是涪陵和巴文化的文化标志之一。“我们经常说巴文化,但当今老百姓对巴文化的具体认知还是较为有限的。希望通过《巴清》这个剧目的排演,把已挖掘整理并论证的巴文化,通过其文化元素与特征,借助这个剧目承载起来,传递给观众,助力重庆的巴文化传播。”童航说。
在当天的交流会上,陕鄂川渝黔5省市的23个相关地区的文旅部门负责人共同签署了2025泛巴地区文旅交流合作备忘录。相关地区将以巴文化为纽带,搭建起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合作的新机制,推进跨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记者 温显杰)







重庆市涪陵区政府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