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景林代表:
您在区〔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提出的《关于打造乡村旅游环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议案第273号,以下简称《议案》)已收悉,根据区政府安排,您的议案由我委主办。首先,感谢您对我区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在《议案》中明确提出联合丰盛古镇、大顺革命老区、蔺市美心红酒小镇、新妙红色教育基地打造乡村旅游环线,强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反映出您对我区乡村旅游环线建设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对于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融合。现将议案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一、深入认识坪上乡村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积极倡导和实施的兴农战略手段,助推乡村旅游向规模化、集约化、智慧化、生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旅游业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更是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我区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以增福镇、大顺镇、新妙镇、龙潭镇等乡镇街道为代表的坪上田园风光,是我区又一大旅游优势所在,而其中坐落于坪上片区的增福镇区位优势明显,依托油江河打造“一区三基地”,即延寿湖养生养老度假区、永宁村月亮湾乡村体验游基地、黄龙村双龙桥农耕文化暨孝善文化研习基地、同心村长河坝休闲垂钓基地,以子丘水库、花桥水库为中心同步推进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协调发展休闲农业区,产业基础地位突出,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使我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效增值,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又能推动乡村建设水平的提高,其有着多方面的益处。
二、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2020年以来,我委牵头相继编制了《涪陵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20—2035)》、《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重庆市涪陵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20-2035)》中提到要立足涪陵自然景观多样、山水生态优美、民族民俗风情浓郁的独特资源优势,引导乡村依托城市近郊、景区周边、古镇村落探索发展多种类型的旅游形态,打造一批以增福镇延寿村、新妙镇十字村、蔺市街道泡桐村等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培育出我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乡村旅游知名品牌,使乡村旅游成为惠民富民的主力军。《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到要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农文旅融合”为路径,不断升级田园休闲游,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油江河乡村旅游项目、龙潭现代农业观光园等重点项目,推出以坪上“巴渝老家”原乡民俗体验环线,开展原乡田园、农耕民俗、庄园碉楼、非遗文化等深度体验游的精品乡村线路,培育增福土鸡文化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并完善以坪上区域马武镇-青羊镇-同乐镇-龙潭镇-大顺镇-增福镇的“巴人原乡田园风景廊道”旅游项目,通过打好“乡村牌”来不断升级田园休闲游,以此来更好的助推我区乡村旅游与农旅融合事业的发展。
三、努力提升乡村人居生态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我委将充分履行自身职能,协同其它单位和乡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核心目标,通过乡村民居工程、乡村环境工程、田园景观工程、水系景观工程,将景观风貌乡野化,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展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集中整治,在路边、水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在重点旅游村镇实行“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和垃圾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全面优化旅游环境。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收集整理传统建筑元素,广泛运用于民居外立面改造及新建民居风貌控制。依托乡镇乡村旅游资源与产品体系规划,提取乡镇本土乡村文化元素,形成能反应各乡镇本土文化、本地气质的乡村景观风貌、建筑风格。鼓励居民运用空置房屋发展乡村民宿,民宿的内部装饰及外立面设计,广泛运用地域文化元素,有重点的恢复涪陵传统的碉楼、吊脚楼等建筑形式,打造与自然相近、相亲、相融的最佳场所,营造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
此复函已经夏晖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征询意见表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再次感谢您对涪陵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重庆市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2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