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林代表:
您在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石彦恬故居及古墓保护的建议(第207号)》收悉。经与白涛街道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石彦恬(公元1790年—1861年),字麟士,晚号素翁,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生于涪州长里白桃溪(今涪陵区白涛街道三门子村)。石彦恬工诗精书法。曾任福建长泰县、仙游县、海澄县知县。
石彦恬墓位于涪陵区白涛街道三门子村五组(小地名上环岭),墓长5米,宽4.8米,高3.83米,占地面积177平方米,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2004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文化旅游委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石彦恬故居已不存,只有少量遗址,未纳入文物登记。与石彦恬故居紧邻的白涛街道新院子,始建于1889年(清光绪己丑年),传统巴渝风貌,木结构三合院,建造用料考究,木作、瓦作、地板、雕刻、彩绘等装饰丰富,工艺精细。目前已纳入重庆市历史建筑登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在组织纳入保护规划编制范围。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石彦恬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强调“扎根本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历史传统的坚守,是对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是中国文化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是坚定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根基。在涪陵,与石彦恬相关的遗产资源有白涛街道新院子、石彦恬墓,区博物馆收藏有石彦恬书法作品。石彦恬在孜孜以学、廉洁从政等方面有一定建树。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充分认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大力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二、长远谋划,深入挖掘石彦恬历史文化价值
一是持续开展调查研究。由白涛街道组织开展文献搜集、甄别和整理,配合田野调查,还原历史上真实的石彦恬,挖掘石彦恬蕴含的当代价值。二是由白涛街道策划石彦恬故里景点打造。石彦恬墓位于白涛街道三门子村,处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景区到816工程景区通道上,通过对新院子房屋修缮、石彥恬墓环境整治、周边建筑风貌协调、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策划景点打造,助力乡村振兴。三是强化宣传推广。借助区文化旅游委通过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方式加强宣传,突显石彦恬求学、为政、廉洁、家风等方面的特点,宣传涪陵民风民俗,留下涪陵乡愁记忆,提升涪陵知名度。
三、积极作为,抓好当前工作
一是开展滑坡治理。白涛街道新院子地处地持灾害监测地段,目前正在启动实施滑坡治理。二是开展项目论证。由白涛街道召集文化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规资所等部门,邀请区内外文旅、规划、乡村振兴等方面专家和企业家研讨,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编制石彦恬故里景点项目建议书(大方案)或白涛街道新院子修缮及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议书(小方案)。三是多方筹集资金。由区文化旅游委协调,积极争取市级有关部门支持,将打造石彦恬故里打造纳入市级项目支持;由白涛街道自筹资金或向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水利局、区交通局、区乡村振兴局等部门争取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区文化旅游委将白涛街道新院子整治纳入招商储备项目库,努力争取社会资本投入该项目,推进项目实施。四是分工负责。白涛街道结合我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纲要、涪陵区“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具体项目规划和项目建议书,待资金落实即可快速启动;区文化旅游委将在文化挖掘、规划编制等工作中做好服务和支持配合工作。
此复函已经我委夏晖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2年5月24日
(联系人:杜务农,联系电话: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