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重庆市涪陵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区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285号建议的答复函
日期:2025-07-01
字 号:

李开国、曹继莲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设置家长候学区的建议》(第0285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经与区城市管理局、区消防救援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区域规划与设施配置,筑牢安全保障基础

一是消防通道管理。在学校候学区域周边设置醒目的消防通道标识,严禁车辆、摊位或杂物占用;联合交警部门加强上下学高峰期的违停整治,确保消防救援通道保持畅通。二是智能监测系统部署。在部分学校安装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和火灾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火情;配备应急照明灯、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定期组织检查维护,确保设备状态良好。三是人流动线优化。结合学校实际,实行错时错峰放学制度,将小学各年级放学时间间隔拉长至5-10分钟,幼儿园按班级分批次放学,避免家长集中聚集;在候学区设置地面标线和分流指示牌,明确家长等候区与通行区域分界,减少人流交叉冲突。

   (二)完善应急预案与演练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制定应急疏散预案。各校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多条疏散路线,明确家长、学生的分流路径,防止踩踏事件发生。二是组织消防演练。每学期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消防演练,模拟火灾场景下的疏散逃生、灭火器使用及报警流程,增强师生与家长的应急反应能力。三是建立联动响应机制。与区公安局、区消防救援局、社区等单位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快速响应、有效处置。

   (三)深化家校协同与宣传引导,营造共治共享氛围

一是督促学校加强对家长的提醒,在候学区域禁止吸烟、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等。二是联合区消防救援局、街道办事处、社区等单位,每季度对学校周边进行安全检查,重点整治私拉乱建、电气线路老化等问题。三是利用家长会、班级群等方式,面向家长开展消防等安全知识宣传,提升家长安全意识。

   (四)优化“护学岗”机制,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一是警力投入全覆盖。全面落实“高峰勤务”制度,日均投入警力207人,分类实施“定点值守护学”与“动态巡逻护学”模式。二是数字监管提效能。依托“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校园周边24小时不间断巡查,2024年,共预警并妥善处置可疑人员17起。三是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组建“家长志愿者护学队”,2024年,招募家长志愿者5400余人,在上下学高峰时段协助交通疏导与秩序维护。

二、存在的困难

尽管我们在候学区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但仍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资金紧张,建设投入受限。我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基本民生支出,“三保”压力较大。新建或改建候学区涉及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短期内难以列入预算安排。二是地理条件制约,拓展空间有限。我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大多数学校位于老城区或狭长地带,校门口普遍空间狭窄,且被商铺、居民楼包围,缺乏可扩展用地。例如,涪陵十四中本部和实验小学本部,学校位于老旧小区密集区域,校门口道路通道宽度仅有4米左右,周边被商铺和居民楼包围,无拓展空间。三是市容法规限制,配套设施难以落地。依据《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主干道及距主干道道缘石50米范围内的次干道两侧,禁止设置停车场和经营性摊点、亭、棚”,直接限制了候学区配套设施(如等候亭、遮阳棚)的设置;同时,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三条对临街区域遮阳伞、篷盖的高度(不低于2米)、宽度(不超过1.5米)作出严格规定,若按此标准设置等候设施,难以满足家长遮阳避雨需求,实际使用价值较低。四是政策支撑不足,标准制定难度大。目前,国家及市级层面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候学区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我区若自行制定地方性标准,可能存在合法性与权威性问题。同时,候学区建设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跨部门协调难度大、专业性强,教育部门难以单独承担标准编制任务。五是校园封闭管理要求与候学区功能存在冲突。《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二十九条明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当对校园实行封闭管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校园”,因此,家长原则上不得进入校园。学生在上下学高峰时段,实行分时段分年级、错时错峰出行,若家长进入学校候学,有可能造成学校进出人员甄别困难,易发生人员拥堵、踩踏等安全事故,因此,利用校内场地设置候学区存在安全隐患与管理难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区教委将秉承“实事求是、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原则,围绕家长候学区建设的重点难点,持续推进各项工作:

   (一)落实“一校一策”,优化候学秩序管理

在全面建设候学区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指导各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家长等候区域管理方案》:一是错峰放学,延长年级间放学时间间隔,避免家长集中聚集;二是分区等候,在校外划定“班级专属等候区”,通过地面标识、班级牌等引导家长定点等候;三是志愿协作,扩大“家长志愿者护学队”规模,协助维持秩序,提升服务效率。

   (二)密切关注政策动向,推动顶层设计完善

密切关注国家及市级层面相关政策动向,联合法律顾问团队开展家长候学区建设的合法性研究,适时向市教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提出政策建议,推动顶层设计完善。

   (三)整合多方资源,破解建设瓶颈

在现有机制下,联合规划、财政、城管、交通等部门,深入研究家长候学区建设中的土地使用、资金统筹、市容审批等关键问题,争取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候学区建设纳入未来新建、改扩建学校的必备指标;结合老城区城市更新项目,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空间不足问题。

   (四)健全制度机制,强化运行监督

进一步完善候学区运行管理制度,加强对候学区使用的日常指导与监督:制定候学区运行评估标准,定期组织检查考核;明确学校主体责任,推动候学区规范化、长效化运行;健全家长反馈机制,及时调整优化候学区布局与服务内容。

此答复函已经孙应勇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功能模块”进行评价,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教育委员会   

2025年6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