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梅、梁庶民、周俊秀、朱景瑞、刘红、张巧玲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重新规划建设涪陵旅游码头的建议》(第302号)收悉。感谢你们对全区交通工作的关注、关心和对我局工作的支持。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涪陵发展水上旅游客运的新机遇
涪陵地处长江与乌江交汇处,依山而建、伴水而生,航运历史悠久,发达的水系为涪陵水上运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涪陵发展水上旅游客运面临新的机遇,主要体现在:
一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要立足“两点”定位,紧扣“两地”目标,加快建设内陆开发高地,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
二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全城旅游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邮轮游艇旅游精品工程,加快建设主城邮轮母港和丰都邮轮辅港,提档升级万州、涪陵等沿江区县旅游码头,积极推动长江三峡邮轮生态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三是涪陵区正在创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四是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水上旅游客运,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可以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广大群众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五是涪陵发展水上旅游客运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条,可以推动离岸观光、餐饮美食、休闲娱乐、物质和油料补给、检修维护、配件制造等配套产业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过境游”到“目的地游”的转变,带动景区门票、餐饮、购物、娱乐消费等收入,带动涪陵相关旅游行业发展,提升涪陵整体形象。
二、涪陵发展水上旅游客运的四大优势
涪陵作为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水上旅游客运绿色产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航道条件良好
三峡水库145米蓄水回水末端在涪陵区与长寿区交界的黄草峡,156米蓄水回水末端在长寿主城一带。三峡水库175米正常蓄水运行后,每年5月初至9月底水库水位长期处于145米至160米之间。涪陵区长江沿线码头均位于常年库区内,5000吨级船舶可常年到达。而涪陵以上上游港口,每年5月初至9月底则基本上属于天然状态,航道条件不能保证3000吨级以上船舶安全到达。
(二)旅游客运码头基本建设条件好
涪陵现有客运作业区位于涪陵主城,紧邻乌江河口,上距重庆朝天门124千米,上距三峡水库145米蓄水回水末端黄草峡约40千米,属常年库区范围,下至三峡大坝均属水库航道。港区内可利用客运码头岸线资源充足,水深条件良好,综合交通条件好,能满足旅游客运码头的基本建设条件。
(三)海事部门对船舶通航条件限制有利于涪陵成为始发港
根据长江海事局实施的《长江上游佛面滩至界石盘航段船舶通航安全管理规定》:“三峡水库坝前水位170.0米以下时,总长150米以上的船舶禁止在李渡长江大桥以上水域航行”;“重庆羊角滩水位3.0米以下时,且坝前水位162米以下时;或重庆羊角滩水位5.0米以下,坝前水位152米以下时,总长130米以上的船舶禁止在李渡长江大桥以上水域航行”。
按上述规定,目前运营的大型游轮一年中有半年时间都不能在重庆主城始发。涪陵以上,包括重庆港、长寿港区等,有着水位上的天然缺陷,大型游轮至少有半年不能抵达。涪陵以下,丰都县陆路交通条件较差,且距主城较远;万州区水陆条件都具备,但距主城更远,不宜建大型游轮客运基地。因此,大型游轮在一定水位限制条件下,涪陵港区具备作为长江游的始发港条件。
(四)涪陵区丰富的旅游资源
涪陵区地处长、乌两江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自然风光的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江画廊;具有人文景观的江北点易洞、北岩题刻、816地下核工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等优质的生态文化旅游景点,依托长江三峡旅游,深度挖掘涪陵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利用具有浓郁特色的巴国古都游览圣地,建成三峡游季节性长江始发港、乌江画廊旅游起始点,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三、涪陵发展水上旅游客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现有客运码头与水上旅游客运发展需求不匹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涪陵客运码头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发展与建设已明显滞后,其功能性、实用性、科技性及安全性等方面仍有较大欠缺,无法达到国内一流的旅游客运码头的标准。
涪陵辖区现有客运码头10座,大多数是按三峡移民复建码头“三原原则”( 原规模、原标准、原功能)于2003年随着主城滨江大堤同步建设而成。目前,除涪陵港务公司5#客运码头惨淡经营外,其余长江干线客运码头均处于闲置或烂尾工程。即使现在唯一停靠作业的5#客运码头,由于码头建设时受历史原因等条件限制,先天不足,存在问题较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性不够。当时码头建设时只考虑停靠长度100米以下长江游轮,因此码头设计靠泊能力不能满足现有超100米长度大型游轮的停靠要求,需对码头靠泊能力进行核查后加固系缆设施;且现有趸船长度76米,尺度偏小,不能满足大型游轮靠泊安全,按安全规范要求需更换成98米左右的新趸船。
(二)舒适便捷性差。码头目前旅客上下船的唯一通道是人行梯步,更没有无障碍通道,三峡库区建成后有30米左右落差,游客在低水位时要爬坡上坎,对年老体弱游客来说,极端恶劣天气等情况时不能下船上岸。
(三)集疏运条件差。因码头都是依托滨江大堤而建,当时设计时未考虑陆上修建候船室、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现随着城市的发展,受场地制约无法建设相关的集疏运配套设施。
(四)无岸电设施。受历史原因限制,当时无规范要求建岸电设施。现按要求必须为游轮停靠提供岸电,应对岸电设施进行改造,需要电力、国土、规划、交通、市政等部门协商统一的改造方案,且实施改造费用高、时间长。
(五)客运码头泊位数少。以丰都港为例:现有北岸1个码头(5个泊位),南岸1个码头(3个泊位),8艘趸船全部更换成98米新趸船,可同时停靠8艘旅游船。而涪陵区现具备停靠条件的合法码头只有港务公司5#码头1个泊位,只能停靠1艘旅游船,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三峡游对码头的需求。
四、我局正在推进的工作
近年来,我局积极与市交通局和规划编制单位重庆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协调沟通,已将“黄旗作业区其货运功能逐步转移至龙头港区,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调整为旅游客运功能”纳入正在修编的《重庆港总体规划》中,正在上报环保部做规划环评。
五、对策及建议
(一)涪陵区作为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应积极争取市政府、市级各部门支持,将涪陵旅游客运港纳入三峡游规划中的长江上游季节性始发港。
(二)建议区政府将涪陵黄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为旅游客运码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重庆交通建设“十四五”规划建设,申请三峡后续项目补助资金。理由有四:一是黄旗作业区位置独立,不与周边相互干扰,交通便捷,距李渡、江东及江南主城距离适当,与规划中的涪州古城相邻,与高速公路相连接,陆上交通比较容易解决;二是黄旗是老锚地,水域条件之优在涪陵河段首屈一指,陆域利用现有码头场地改造为候船室、停车场、展览区、购物和休闲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面积足够;三是利用已建成的码头进行客运功能改造建设成本低、时间快,能充分利用现有码头岸线资源。四是黄旗与江南主城隔江相望,改建为旅游客运码头可以成为涪陵一景,有利于美化涪陵。
(三)研究出台吸引旅游船停靠涪陵的优惠政策,通盘考虑水上旅游行业中旅行社、游轮公司、码头业主、旅游景点等各方利益,形成多方共赢、良性发展的局面。加大对涪陵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的宣传力度,带动涪陵区旅游产业大发展。
此复函已经易先勇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征询意见表上,分别寄给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协提案委和我局,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推动涪陵经济社会更加快速的发展。也恳请你们今后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局的工作,为我们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重庆市涪陵区交通局
2021年6月7日
(联系人:徐国民;联系电话:1360946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