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侨联:
贵单位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集体提案(第68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及时进行了专题研究,落实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和具体经办人员承办。在区发改委、区应急局、区城市管理局的大力协助办理下,现我局就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持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以长江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实行书记、区长双总河长制,强化长江母亲河保护。我区工业园区、建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长江、乌江水质达优,主要次级河流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实现全达标。近年累计完成长江两岸造林绿化6.8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2%,长江两岸第一道山脊线以内实现应绿尽绿。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坚持一手抓产业生态化,加快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发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总量居全市前列,高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分别提高到11.2%、26.6%,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40亿元。严格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落实“三线一单”,大力淘汰水泥、火电、电解铝等领域落后产能,近年来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企业50余家。坚持一手抓生态产业化,培育壮大榨菜、中药材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武陵山大裂谷创5A和816地下核工程景区提质,把生态资源转换为发展优势,积极唱响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果、冬品菜的“四季歌”。
(三)大力建设绿色家园,实现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聚焦两江四岸、城周山体、景观通廊,开展“增绿添园”“增花添彩”行动,先后建成开放了白鹤森林公园、滨江公园等十余个城市公园。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建立“户投放、镇收集、区转运”收运处置模式,农村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创建全国生态村1个、国家园林城镇4个、市级绿色示范村50个。
(四)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进一步压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大力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参与度分别达90.1%、81.6%。
二、开展实时动态监测,为环境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一)开展城市建成区实时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空气环境质量。自2006年以来,我区已在气象局(中心医院旁)、教育学院、区委三机关会议中心和涪陵五中分别安装过空气质量监测自动站。目前城市建成区设置有空气质量监测2个,即区委三机关会议中心和涪陵五中,24小时实时监测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2.5、PM10、一氧化碳和臭氧。通过空气质量监测自动站的实时动态监测,我区2018年、2019年、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别为333天、322天、345天,均达到或超出市级要求空气优良天数考核目标。同时我区已设置有水质自动监测站6个,其中国控考核断面设置3个,即清溪场、木瓜洞、李渡场;市控考核断面3个,即麻柳嘴、梨香溪、碧溪河。今年底完成乌江白涛断面(武隆入涪陵)、碧溪河百汇断面和乌江长江涪陵菜场沱断面新建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3个。2023年底前,涪陵建成区将新增2个空气质量监测自动站。
(二)督促重点企业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施,加强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环境监管。我区现有49家企业安装了废水、废气排放自动监控设备,其中重点排污企业14家,一般排污企业35家。蓬威石化、华峰化工、涪陵城区污水处理厂等14家重点排污企业中,安装水自动监控设备5家,自动监测因子COD、氨氮;安装气自动监控设备5家,自动监测因子有SO2、NOX、粉尘;水、气自动监控设备同时安装4家。现14家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测设施均与国家或市级进行联网,35家一般排污企业的自动监控设备待涪陵区智慧环保平台建成后,再与该平台进行联网监控。
(三)积极争取建设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目前重庆市仅有一座大气超级综合观测站,位于两江新区幸福广场,可以监测116种挥发性有机物,由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运行。地天空一体化监测手段是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是自动化、信息化高度融合,将为我区协同控制和削减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提供科学依据。今后,我区将根据经济和技术实际,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建设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站。
(四)积极推进氮氧化物减排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近年来,完成金龙、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铁骑力士等锅炉煤改气,中机龙桥电厂、蓬威石化自备热岛超低排放改造,启动了15家工业企业43台340余蒸吨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完成宏图、汇科、宏声等13家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完成4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检测。完成老旧车淘汰642辆老旧货车淘汰,完成240余家餐饮油烟治理。正在实施9家挥发性有机物治理。
三、加强建筑垃圾监管和资源化利用
一是规范建筑垃圾运输、处置、消纳场核准行政审批工作。建立了完善建筑垃圾行政审批的各项制度,2018-2020年,办理垃圾运输审批事项38件(其中:2018年8件,涉及运输车辆190辆;2019年18件,涉及运输车辆189辆;2020年10件,涉及运输车辆122辆);办理垃圾处置审批事项33件(其中:2018年8件,涉及建筑工地8个;2019年18件,涉及建筑工地18个;2020年9件,涉及建筑工地9个)。
二是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及运行管理。建设蒿枝坝协和村闭坑复绿工程及综保区二期回填区土石方回填工程。其中蒿枝坝协和村闭坑复绿工程是生态修复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计可接受弃土290万方,2018年至2020年共计接纳弃土1132668方,至2020年底剩余库容184万方,利用建筑弃土闭坑完成后,即可完成复绿工程。综保区二期回填区土石方回填工程,是满足生产建设需求的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有效利用,工程总计可接纳建筑弃土417万立方,2018年至2020年共计接纳弃土844260方,至2020年底剩余库容332万方。其中2018年接纳弃土200车、2019年接纳35647车、2020年接纳20437车,三年共计接纳弃土844260立方米。
三是加强建筑垃圾的监督管理。积极排查、发现、处置非正规建筑垃圾堆放点,对龙桥街道沙溪社区的非正规建筑垃圾进行培土覆盖增绿处理,蔺市镇风阳社区非正规建筑垃圾进行深埋方式处理;对同乐乡同乐村的非正规建筑垃圾进行了培土覆盖增绿处理。严肃查处违法清运、处置建筑垃圾的行为,2018年至2020年,处罚违法清运、处置建筑垃圾案件共124件。其中2018年共处罚相关案件69起,罚款金额88700元;2019年共处罚相关案件23起,罚款金额60000元;2020年共处罚相关案件32起,罚款金额86000元。
四、加强智慧环保信息化平台建设
一是积极建设涪陵区智慧环保平台。平台通过智能化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等多个层面,形成了环境监测、环境业务、环境安全、环境办公、数据中心、大屏展示等多个管理方向的子系统,提供PC端、大屏端、手机端等多平台的数据访问方式,实现跨平台的实时数据监测、实时视频监控以及各类数据查询分析服务,辅助各级管理人员实现监督执法、数据智能分析、指挥决策等工作。目前涪陵区智慧环保平台已初步建成,已接入的数据资源包括:水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监控(3个国控点、4个市控点、6个饮用水源地)、大气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监控(1个国控点、1个市控点、15个微站)、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已有14家重点企业接入,后续逐步增加企业数量,最终实现企业全覆盖)。
二是逐步实现环保业务的互联互通。目前我局使用的业务子系统包括:环境风险应急指挥系统、环境执法与应急大数据应用系统、环评审批管理系统、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核与辐射安全许可管理系统、涪陵空气质量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等,以上子系统将统一集成在智慧环保信息化平台,实现环保业务的互联互通。
三是建成投运应急系统。白涛、清溪和临港经济区化工园区应急管理监控平台和环境有毒有害气体的预警系统已建成投运,为化工园区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撑。同时,化工园区监控平台也将与涪陵区智慧环保平台进行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和联合监控。
五、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是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做好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家园三篇大文章,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地方实践试点。
二是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完成长江乌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开展榨菜行业废水脱氮治理,持续推进农村水产养殖废水整治。开展涂装、化工等行业VOCs无组织排放治理和治理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推进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农药化肥减量化。全面整治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噪音污染。进一步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
三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四是强化感知端监测网络的建设。数据采集是整个环境物联网的基础,基于现有数据资源搭建好信息化平台,后期要建成多源感知、要素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覆盖区域生态环境、工业园区、重点污染源等。指导企业结合工业互联网,建设以生产设施和污染治理设施电力消耗为监控指标的监测系统,促进企业环保工程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五是增强智慧环保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分析是智慧环保平台有效运用的核心,在现有数据查询、统计分析、预警监控层面上,后期要增加数值模拟、模型计算、溯源分析等功能,增强智慧环保平台的智能监管和智能决策能力。
此复函已经张均龙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贵单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生态环境局
2021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