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学、黄鲁委员:
你们提出的《加快建设百万人口现代化城市的建议》(区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个人提案第306号)已收悉。非常感谢对我区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发展的关注并提出宝贵的建设性建议。经我委会同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城市管理局、区交通局等部门专题研究,现将办理情况函复如下: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城市建设工作,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城区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前瞻性目标。当前,为进一步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更好发挥涪陵对渝东南、渝东北的带动功能,区委五届十次全会立足全区“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正式明确提出建设百万城市人口现代化城市的宏伟目标。随后,涪陵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政府工作报告》针对百万人口现代化城市建设展开重点阐述。今年初,根据及灵区长工作指示要求,我委正围绕“涪陵区百万城市人口增长路径研究”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现已形成初步成果,研究成果将统一汇编成册印发全区。区级有关部门针对建设百万城市人口现代化大城市也开展了大量专题研究,明确了建设方向和路径,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中。
(一)推动“一城三区两带”布局落地,做大城区集聚人口
一是深入拓展城市空间格局。区委五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十四五”规划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要构建“一城三区两带”的城市发展格局;同时,通过关于部分乡镇改街道的工作方案,明确了远期将逐步将蔺清溪镇、义和镇、蔺市镇、新妙镇、石沱镇等产业和人口吸纳能力强、就近就地城镇化成效显著的乡镇率先一步改为街道。二是认真谋划推进城市发展战略。今年区两会审议通过的涪陵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再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百万城市人口现代化大城市”,并用两个完整章节对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和百万城市人口现代化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专章描述。其中,第三章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一城三区两带’的新型空间体系和新型城镇体系”;第八章明确提出,“以涪陵新区、江南城区为核心,以沿江组团布局为主要空间形态,构建‘沿江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和新型城镇体系”。《2020年涪陵区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基本建成百万城市人口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进行了重点阐述。
(二)赋能加速“一城”品质提升,做靓城市集聚人口
一是加快建设宜居之城。持续提升公共空间颜值,新建开放铜鼓湖等10个城市公园,全区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率分别提高至52%、42%。着力完善滨江休闲步道,构建两江四岸百里滨江环湖人文风光带,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制定“2+2+2+X”国家级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持续巩固“创文创卫”成果,确保今年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功,力争未来3—5年内创成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二是加快建设科技智慧之城。依托大账房、互爱科技等平台载体,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平台经济、数字内容等新业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搭建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持续深化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智能服务普惠应用,中心医院建成智慧医院,十四中锦绣校区建成智慧校园,正联合新加坡新科工程电子公司打造涪陵滨江智慧公园,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三是加快建设文旅之城。用好榨菜文化、白鹤梁文化、易理文化、“816”精神、两江交汇等特色载体,白鹤梁专项研究通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评审验收,中国水文博物馆筹建工作有序推进;预计五桂堂历史文化街区今年基本建成;816小镇全面开园运营;爻里小镇部分区域建成开业。四是加快建设消费之城。聚合吃、住、行、游、购、娱、商等新老要素,积极培育城市商业综合体,预计百汇广场今年开业,宝龙广场欢乐汇升级主体完工。全力盘活小店经济,打造夜间经济,锦绣两江夜市街区成功创建首批市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依托涪陵综保区,建立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保税仓,持续带动线上消费,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新经济新业态发展。
(三)全力推动“三区”协调发展,做强产业集聚人口
一是涪陵新区作为科技创新为主战场,重点发展高新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科创CBD、长江软件园、生命科技城和慧谷湖科创小镇,建设现代化城市。坚持高位谋划设立市级涪陵新区,出台《重庆涪陵新区总体方案》,加快编制《重庆涪陵新区发展规划》。二是临港经济区以龙头港为依托,充分发挥涪陵综保区开放窗口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等临港服务业,积极申报国家级内河临港经济区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促进新一轮产业人口集聚。高质量编制《临港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加快临港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支持临港经济区发展一揽子政策。三是白涛工业区重点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两大主导产业,依托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持续推进补链强链延链,加快完善居住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加快编制出台《白涛工业区发展规划》。
(四)健全完善现代城市公共服务,做优配套集聚人口
一是加快织密交通网络。加速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工建设龙头港铁路专用线,启动新区连接老城区有轨电车1号线前期工作;两江新区至涪陵龙头港快速通道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规划》,龙头港长江大桥、石沱长江大桥、长江乌江轨道专用桥等纳入区“十四五”及中长期重点市政建设项目,正稳步推进中;积极争取重庆市轻轨26号线延伸至涪陵,进一步促进人口自由流动。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稳步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率提高至70%以上。依托本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7所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创建全市一流中学和首批特色示范高中,筹建琴台职教基地、中医药职业学院等,稳定吸引区外人口向涪陵集聚。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正式划转为重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未来将进一步提高区域医疗辐射能力。三是抢抓人才红利优势。区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引进和培育百名博士、百个创新团队;千名硕士、千名创新人才;万名产业技能人才、万名乡村振兴骨干人才。目前正加紧制定“百千万”人才(团队)引育扶持激励八条措施,为涪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政策支撑。
二、面临的问题及瓶颈
根据涪陵区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为111.5万人,城镇化率达71.9%,初步估计涪陵城区常住人口数量约为71万。涪陵建设百万城市人口现代化城市具备一定基础,但同时也面临部分问题。
一是土地要素保障不充分。“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35年建成百万城市人口现代化大城市,GDP达到2000—3000亿元,至少需要20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其中城市生活空间10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空间100平方公里。目前,涪陵建成区面积73平方公里,受地形制约、空间规划等因素影响,要建成百万城市人口现代化城市在用地方面还需进一步保障。
二是抢人大战愈演愈烈。目前,重庆市含涪陵在内有13个区县均提出“到2035年,打造城区100万人口、1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的目标。在人口自然增长趋缓的背景下,各区县竞相发力,出台多个人才引进政策争夺存量人口,通过城市竞争、产业竞争、交通方式竞争等方式吸引外来人口就业置业。涪陵人口吸引压力较大。
三是中心城区虹吸效应强大。据重庆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心城区人口占比较2010年上升6.42个百分点,主城新区、“两群”人口占比分别下降1.69、4.73个百分点,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区集聚。根据人口偏离度测算公式计算结果,渝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等中心城区呈现较大的正偏离度;而涪陵区仅为-5.95%,受中心城区人口“虹吸”影响大,导致我区人口流失严重。
四是城市公共配套不尽完善。江南城区公共基础设施偏老旧,人口趋于饱和;各组团内部教育、医疗、养老、购物、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缺乏人口吸引力。缺少连接新老城区以及各大组团的快速公共交通,放缓各组团间要素自由流动,阻碍组团均衡发展。
五是“老龄化少子化”问题严重。据涪陵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告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儿童占比14.93%,已接近国际严重少子化标准警戒线15%;同期65岁以上老人占比18.02%,大大超过国际老龄化地区认定标准7%,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未来涪陵将面临劳动力供给短缺、人口红利消失、社会负担加重等系列社会问题,将显著滞缓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三、关于百万人口现代化城市的下一步思考打算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扩大城市人口规模
坚持“以江为轴、以山为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涪陵新区、江南城区为核心,以沿江组团布局为主要空间形态,构筑百万人口大城市框架脉络,逐步做大城市人口存量。积极推进清溪镇、义和镇、蔺市镇、新妙镇、石沱镇等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改为街道。推动江南城区提质减载,将涪陵新区、临港经济区、白涛工业区作为未来城市建设主战场。涪陵新区强化高端要素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重点集聚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临港经济区做大做强临港商贸物流、临港制造业,促进临港产业人口集聚;白涛工业区加快打造新材料科技城,着力提升就地居住于公共服务配套,提高常住人口吸纳能力。
(二)突出产业发展优势,提升城市人口吸引力
发挥工业基础夯实优势,做大产业规模,提升城市人口吸引力。通过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中心等,突出抓项目、抓产业、抓平台、抓服务,持续吸纳经济活力人口,提升人口集聚度。补齐现代服务业短板,做大产业增量,提高经济活力人口集聚度。通过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商贸物流中心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专业服务、总部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创造新就业岗位、壮大高素质人员规模,促进人口结构优化。高水平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以增量项目集聚外来流动人口来涪就业。依托高新区、综保区、临港经济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立足产业体系优势,积极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借助资本的纽带,推进战略性、标杆性、牵引性项目落地,,延伸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式转移、链条式转移,促进人口集聚。
(三)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增强城市人口凝聚力
接续推进“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中“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有关工作,以产业为核心、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为基础,强化产城融合,加快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现代城市。统筹工业开发区、产业基地、居住区与新城建设,创造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投资、工作、生活环境,引导本地就业、本地居住。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巴国故都”、“易理之源”、“榨菜之乡”、“三线之魂”等历史文脉,推动中国水文博物馆、巴王陵遗址博物馆、爻里小镇等文旅项目建设,培育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加快城市基础配套设施,适度开发商品房,完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生活居住功能。推进城市智管、细管、众管,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涪陵”,积极开展创新场景应用试点示范,深化拓展“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
(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城市人口承载力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市组团间流动人口服务网络,稳步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逐步扩大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范围,进一步保护基本权益。持续深化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妥善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重点提升涪陵十四中、涪陵实验中学、涪陵五中等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初中、高中办学水平,大力引进光华剑桥外语、涪陵天立等优质民办优质品牌学校,持续培育多个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支持区内医院与全国知名医学院深化医疗合作,积极开展先进医疗技术、研究中心、实训基地建设。以居住证为核心,全面落实流动人口基本权益,让每一位“新涪陵人”做到就业有培训、劳动有合同、居住有改善、社保有拓展、维权有依靠、入托入学有保障,增强流动人口对“第二故乡”融入度和归属感。
最后,感谢您们对我区百万人口现代化城市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此复函已经我委庹灿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如有意见,请领衔代表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6月28日
(联系人:谭诗怡,联系电话:7228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