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区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107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1-07-29
字 号:

沈进娟、郑军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优化我区乡村产业发展布局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建议》(第107号)收悉,感谢你们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我委会同区商务委、区扶贫办认真研究,现就你们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政策支持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关键。近年来,我区加大乡村产业发展力度,一是已制定《重庆市涪陵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涪陵委发〔2019〕9号),将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重要任务;二是结合国家、市乡村产业振兴指导意见,出台《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涪陵府发〔2020〕17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涪农业农村工委发〔2019〕24号),并制定《涪陵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三是参照重庆市“1+16”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体系,正组织编制《涪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确定了涪陵区“1+13”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体系,包括:1个总体规划—《重庆市涪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榨菜产业、中药材产业、粮油产业、畜牧渔业、经作(果品、蔬菜、蚕桑、茶叶等)、数字农业、都市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建设、农机农田建设、农业生态、科技教育、村集体经济发展等13个子规划,将乡村产业发展纳入规划重点,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乡村产业发展政策支撑力度,强化规划引领,完善乡村产业投入机制,切实保障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等乡村产业重点工作及重点目标任务的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上山下乡”投入乡村产业发展;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着力于重点服务涉农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加强部门衔接协调,加大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用电、用水等政策倾斜力度。

二、关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我区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投入,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一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近年来,我区制定《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芥菜》(GB/T19557.9-2017)、《青菜头冷藏保鲜技术规程》(DB50/T734-2016)、《绿色食品青菜头生产技术规程》《涪陵龙眼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重庆市地方标准5项,编印《涪陵区种养高效生态生产技术资料汇编》以及《紫苏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等十几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 。大力推广保温育苗、水肥一体化、畜禽健康养殖、鱼菜共生综合养殖等技术,努力保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位居全市前列。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开发。农机装备有较大改善,大力推广了拖拉机、乘坐式插秧机、联合收获机、植保无人飞机、及青菜头耕、种、收机械,农机总动力达到775963千瓦。农机作业条件有较大改善,完成农田宜机化改造面积7451.4亩,建成成了一批千亩级“宜机化+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农机作业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机作业覆盖生产全过程,延伸种、养、加等产业链。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全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209个,已开展代耕、代种、代防、代收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占全部农机作业面积的30%以上。农机从业人员培训有较大进展,实施了“智汇农机手金蓝领成长计划”,创新培育一批农机高技能人才,基本建立新型职业农机手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生产资金投入,近三年,我区持续加大涉农整合资金投入农业产业投入力度,三年共投入财政资金13157.7万元,涉及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合作社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等方面,引导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抓好农村政策性保险工作,结合我区资源禀赋,突出优势特色,共计开办农业政策性险种10个,缴纳政策性农险保费5217万元,获理赔金额4744万元,惠及农户70377户,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技术使用向产前、产后延伸,不断提升农产品内在质量。进一步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支持绿色高效机械装备以及智能农机及信息化装备等推广应用,创新农机服务模式,提高农机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完善农业产业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涉农整合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力度,引导金融保险、社会资本更多地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关于特色产业发展

我区狠抓以榨菜、中药材为主导的“2+X”优势特色产业,走标准化、适度规模化、生态化发展之路,持续完善产业链,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一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建立榨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集群链,整合优化各产业链条,形成一体化行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基地农产品就地加工、销售,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迈上新台阶。二是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加速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020年,龙头企业达59户,农民合作社达1180个,家庭农场达1346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加强管理,提升水平,对发展较好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重点扶持和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实力明显增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显著提高。三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强化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良种、良法成套种养技术,累计建成农产品标准化种养殖基地34个,2019年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青菜头)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加强农药、兽药等投入品执法监管,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出台品牌扶持政策,每年安排110万元资金扶持农业品牌,2020年末,全区有效期内农业品牌达324个,其中:“三品一标”农业品牌个数累计251个,“区域公用品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重庆名牌农产品”等其他农业品牌73个。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2+X”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做强榨菜、中药材两大优势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地方特色产业。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产业示范带动能力。进一步以质量管控推进品质提升,以标准应用推进体系创新,以完善服务推进品牌培育,以品牌营销推进溢价增值,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立得住、叫得响、卖得好的涪陵农产品,使优势产业市场主导作用更强,特色产业经济效益更高。

四、关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区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持续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产业,坚定走稳、走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一是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全区已建高标准农田45万亩,完成农田宜机化改造面积7451.4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0万千瓦,新建改造生产便道60公里。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比例、得到治理的农户覆盖率分别达到100%、61%,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8%,创建市级绿色示范村50个,美丽宜居村庄20个,美丽庭院2935个。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80%。完成有安全隐患住房拆除1629户、围封29273户。二是农村服务产业有较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89户,认证全市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20家,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实现295.19亿元,全市排名第一。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2020年,全区拥有休闲农业主体840个,休闲农业从业人数9.76万人,建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题游精品线路24条,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全国示范点2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社区)11个、示范点17个,全年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业经营收入56.47亿元。农村电商发展形势喜人。建成电商服务站点352个、邮政网点318个,建成“探百村”“尚尚吧”等农产品电商平台站点近700个,建立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和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物流配送体系,2020年全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3.55亿元。

    下一步,将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成片规模化推进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固体垃圾统一清运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加快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步伐,充分挖掘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资源,创新丰富发展业态,提升设施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大力促进农产品电商发展,深入实施产销对接,全面落实订单农业,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顺产顺销。

五、关于乡村振兴示范引领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是“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我区将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通过建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开展乡村振兴衔接示范试点两项举措,示范引领全区乡村振兴纵深推进。一是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我区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以榨菜产业发展带产业园建设,以产业园建设促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围绕打造榨菜全产业链,以“大产业、大加工、大融合”为引领,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推动八大重点项目建设和53项重点任务,累计完成投资15707.3万元。通过持续培育打造,产业园呈现出产业集聚度高、产业融合度高、科技支撑水平高、绿色发展水平高、农民收入高等特点,成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排头兵。二是高起点开展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了时间表,制定了路线图,落实了责任制,启动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抓好“310”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工作,加快推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二渡村7大专项、8大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并于2020年12月30日成功开园。完成邓家村市级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试点任务。目前,全区基本形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体系、领导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体系。通过实施一大批乡村振兴项目,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状况显著改善,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弱项显著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滞后面貌显著改观。

下一步,将持续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乡村振兴重要平台打造,全面提升建设水平,推进园区设施配套化、经营适度规模化、生产科技化、发展绿色化,成为乡村产业发展重要引擎。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抓好“310”乡村振兴试验示范,进一步巩固提升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成果,使全区乡村振兴纵深推进。

六、关于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我区紧紧抓住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关键,念好乡村人才队伍“育”、“引”、“留”三字经,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一是大力开展乡村人才培育。近五年来,不断完善以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的农业农村科技教育体系,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培育,共培育高素质农民3046人、农技推广人员800人。二是大力引进乡村人才。有序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牵头推进乡村人才“虹吸”工程,大力吸纳技术技能、生产经营、社会管理等乡村人才。目前已申报2021年招募指标5名,同时为乡镇引进各类人才63人,进一步助推乡镇人才振兴。三是大力回流农民工创业就业。持续加强创业政策宣传引导,深入实施“渝创渝新”创业促进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建立农村劳务经纪人网络体系,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培训从事劳务经纪工作的农村劳务经纪人等各类人员202人、培训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21班次735人次。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2020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9868人次。

下一步,将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实际,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农村人才进行分类开发、分级培育,提升全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科技素质,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明显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此复函已经我委张平权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你们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5月31日        

   (联系人:李健,联系电话:13*******97)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