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涪陵区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加强绿色城市发展提升生态宜居品质提案》(第60号)收悉。经与协办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科学平衡涪陵新老城市发展”的办理情况
《重庆市涪陵区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5年)》中指出,要规划形成“一城二区五组团”的空间格局。一城,指涪陵城市中心区城区;二区,指新城片区和老城片区,新城片区是涪陵未来空间拓展、产业发展、品质提升、人口聚集的主要承载空间,老城片区是涪陵未来“文化-旅游-商业”三位一体发展的存量提质片区。在此背景下,2014至2019年,涪陵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的空间拓展区域位于涪陵新城区、龙头港等区域,与城市西向拓展的发展思路相吻合,老城区只有少量的用地拓展。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中,生产、生活增量用地占比较为均衡,未出现产业用地畸增的现象,但是产城分离的现象仍较为突出,产业类用地增量基本位于涞滩河以西,城市功能用地增量基本位于涞滩河以东。城市生活片区和产业片区泾渭分明,产城分离情况较为明显,城市功能混合性不足。另外,由于涪陵新城区部分公共服务设施正在建设中,还未投入使用,也导致新老城区间通勤需求大。
为更好的解决以上问题,目前,我局正在牵头开展涪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在分区规划中,将老城定位为涪陵“文化-旅游-商业”三位一体发展的存量提质区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靓丽窗口;涪陵新城区定位为涪陵发展高端产业的主战场,推动全区改革开放创新的先行地。老城片区以旧城更新为主,限制城市新增用地,对部分落后城市空间环境进行整治,加快现有工业向新城区疏解,并依托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服务业设施基础,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商业服务、居住配套等功能。涪陵新城区是中心城区未来的城市功能中心与产业发展中心,重点发展行政文化、商务办公、教育研发、生态宜居、商业服务以及现代工业等功能,打造重庆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实现产城融合。规划着力构建太白大道高颜值城市中轴线和涞滩河高品质精致生活廊道,建设多功能综合服务区,促进城市公共中心分工协作和功能多元,塑造功能明确、特色彰显、职住平衡、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宜居宜业新家园。
二、关于“深入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办理情况
总体规划方面,我局在编的涪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中强调,要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实现城市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文化发展、水景观塑造的综合目标。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形成完善的排水防涝体系和初期雨水污染治理体系,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实现“水体不黑臭、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的目标。规划要求,要构建绿色水循环系统,鼓励开展雨水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加大再生水回用力度,补充河道和产业用水,完善雨水、污水分流体制,加强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利用。规划至2035年,全域范围内共分散布局城市污水处理厂14座,总处理能力55.3万立方米/日,布局乡镇污水厂21座,总处理能力20.5万立方米/日;重点建设再生水厂,强化生态补水,污水再生水利用率力争达15%以上。
专项规划方面,由我局会同区住房城乡建委组织编制了《涪陵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涪陵区海绵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污染物去除率等控制性指标细化到地块层级;论证了海绵设施的建设条件及指标要求。并通过建立海绵城市方案在规划许可阶段联合审查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将海绵城市建设落地落实。目前,已完成30个项目的海绵方案审查,其中包含新建建筑与小区21个、城市公园2个、工业厂区4个,片区海绵改造3个,面积共计14.2km2,项目均稳步推进建设中。同时,正在开展《涪陵区城市排水专项规划(含排水设施及管网建设“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明确了排水体制,制定了建设方向,完善了排水设施及管网建设项目库,共谋划排水建设项目74个,预计总投资8.5亿元。
目前,我区海绵城市建设仍存在部分问题:一方面,我区海绵城市建成区主要集中在江南老城,且未形成连片效应。另一方面,个别开发项目片面理解海绵理念,认为增设海绵设施会大幅提高建设成本,存在抗拒或逃避心理。接下来,我们将在规划中结合“十四五”项目,借城市开发建设之机,全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深入谋划项目,分批推进。对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加快城区涝点整治,持续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改造等有序实施海绵化建设。同时,规范项目管理流程。按照《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意见》文件的规定,严格执行年径流量控制率、年污染物去除率等海绵城市指标,强化海绵项目建设监管,完善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审批程序,形成闭合管理,提高建设质量。
三、关于“加强次级生态绿廊保护”、“构建多层网络景观体系”的办理情况
总体规划方面,我局在编的涪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中强调,全区要形成“武陵为屏、长江分南北,黄草为障、乌江隔东西”的山水形态,规划构建“两带三屏多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共同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要依托长江、乌江和梓里场-勾家场山脉打造的的城市级绿道轴线,围绕老城区、新城区、临港经济区三个片区打造绿道,形成市民休闲康体的慢行环线;依托中心城区周围的涞滩河、梨香溪、刺竹溪、小拱桥河、龙桥河、龙潭河等6条水系,由绿道环沿城市道路向外发散、链接周边景区、公园广场、滨水开敞空间和主要人文资源点的社区级绿道,构建“一轴两带、三环六廊多射线”城区绿道网络,让市民更好的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具体实施方面,一是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突出地形特征”的原则,推进公园、广场等公园绿地建设。建成了铜鼓湖、玉屏、北山、插旗山、桥南、平安、两江文化广场、CBD广场、汽车枢纽站广场等一批公园、广场及游园,正在建设轴线公园,涞滩河公园、玉带公园、乌滨公园延伸段、青龙嘴公园、海陵公园等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二是加强“两江四岸”城市生态功能修复,推进城市空间立体绿化,持续实施坡坎崖、空闲地绿化,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扩大。三是打造城市道路节点及出入口景观,展示城市形象。完成涪陵南、涪陵东等城周各高速路出入口景观打造及乌江大桥西桥头、乌江干流沿线节点美化工程,城区鲜花实施常态化,城市景观显著提升。目前,正在实施鹅西路、南滨路二期、太乙大道二期、火车北站站前大道等道路景观绿化及太白大道、聚龙大道等景观提质工程。
此复函已经冯涛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你们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1年6月23日
(联系人:王雅君,联系电话:7223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