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邓小东委员、肖冬梅委员、陈俊豪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助推我区乡村振兴的建议》(第376号)已收悉。感谢你们对涪陵区乡村产业发展的关注、关心和支持。经与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科技局、区交通局、区人力社保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水利局、区大数据发展局、区物流办等部门会商、研究,现函复如下:
一、涪陵区乡村产业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2021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7.03亿元、增加值90.89亿元,分别增长9.3%、6.4%。全区先后获得“中国百佳特色产业县(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长江上游榨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国字号”荣誉,成功创建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涪陵国家农业科技园两个国家级农业园区,牵头组建榨菜产业化联合体和中国酱腌菜产业联盟,协手四川眉山联合打造世界酱腌菜产业高地。
特色产业发展情况。2021年全区粮食产量44.86万吨、创近20年新高。依托榨菜集团、太极集团两大上市龙头企业,形成以榨菜、中药材两大百亿级产业链为牵引的“2+X”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2021年全区青菜头收砍面积73.1万亩、总产量176万吨,中药材种植基地总面积达9.36万亩。畜牧产能持续恢复,2021年出栏生猪68.2万头、牛1.73万头、羊11.26万只、家禽1003万只。果品、水产品、蚕茧年产量分别达23.64万吨、1.73万吨、0.26万吨。
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累计培育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3户,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成功创建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培育农产品加工规上重点企业84户,2021年全区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349.94亿元、位居全市第2。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年乡村游客量超1200万余人次。
农业品牌建设情况。出台全区《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意见》,累计培育涉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7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重庆名牌农产品29个,“涪陵青菜头”“涪陵榨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累计授权使用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23个。
农业科技创新情况。建立了南方芥菜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榨菜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庆市芥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水稻抗稻瘟病育种工程技术中心、重庆市科普基地等12个市级农业科创、科普平台,建成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4个、示范基地1个,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培育青菜头新品种13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开展青菜头种收机械化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53%。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成互联网小镇1个,农村信息进村入户率达84.8%。
虽然我区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产业布局不优、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率不高、乡村人才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政策保障不全等问题,导致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
二、当前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步打算
(一)坚持科学规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我区编制印发了《涪陵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涪陵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了“一圈、两园、三带”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一圈”即环城郊都市农业圈,涵盖荔枝街道、马鞍街道、李渡街道、义和街道、江北街道、江东街道的环城郊区域,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都市农业。“两园”即涪陵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涪陵园区。“三带”即沿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坪上生态特色农业示范带和后山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带。目前,我区正积极推进坪上地区现代农业创业园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编制。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持续深化“2+X”特色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聚力打造榨菜、中药材两大百亿级全产业链集群,建成以涪陵为中心长江上游榨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全国道地中药材之乡。巩固提升优质粮油、龙眼荔枝、生态渔业、蚕桑、优质蔬菜、绣球花、茶叶、调味料、笋用竹、油茶、胭脂萝卜等地方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和品牌化发展。二是持续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立足本地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积极推进以涪陵为核心的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做精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提档升级。
(三)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发展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将区财政每年安排的科研经费的50%用于乡村产业科技攻关,每年支持乡村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不低于10项,同时,积极争取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加大农业科创平台建设力度。二是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与浙江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市农科院、市畜科院、市林科院、柑桔研究所等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提升我区乡村产业科技“含金量”。
(四)培育乡村人才,打造过硬“三农”队伍
一是给政策搭平台。印发涪陵区《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措施》,设立一批专家工作室、专家服务基地。二是优服务强激励。定向发布创业就业机会清单、投资乡村项目清单、返乡考察计划等。建立乡村人才分类分层服务机制,完善乡村人才看病就医、子女入学、安居出行等配套服务政策。三是创新培训制度。围绕智慧农业、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等需求,加强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一批服务“三农”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五)完善基础设施,厚植产业发展根基
一是实施农村交通建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村民小组通硬化路和乡镇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0公里,持续优化农村交通体系。二是加强水库设施维护。实施好八一、白洋沟等5座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投入200万用于水库工程日常维修养护,保障水库蓄水和农田抗旱排涝能力。三是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29公里,逐步补齐农村电网低电压、动力电不足等短板,实现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稳步提升。四是建设现代化城乡移动通信网。加强农村宽带、光纤、5G、广电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乡村通信信号有效全覆盖。五是做优乡村物流体系。大力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打造“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点。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打造一批承担产地采摘预冷、保鲜储藏等功能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
(六)加大政策扶持,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一是优化用地审批和规划许可流程。加大用地报批工作改革力度,结合“放管服”改革,简化用地审批流程和方式。做好用地及时供应,加强统筹协调,对符合产业政策、经济效益好、群众支持、时效性强的项目予以优先保障。二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政银企对接机制,开展涪陵区重点农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试点工作,引导金融资本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三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落实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用贷款等支农产品、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体系。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给予信贷抵押、贷款利率、手续办理等方面扶持。四是推动农业保险增效扩面。深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助支持力度,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推进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生猪、能繁母猪、牛、羊、鸡、蚕桑、羊肚菌等品种和渔业的农业生产灾害保险和生猪、山羊等品种的农产品收益保险。
此复函已经我委代富荣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敬请填写在征询意见表上,寄给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协提案委及我委,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2年4月26日
(联系人:屈艺,联系电话:023-7223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