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波、曾宪伟、潘伟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第162号)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区非遗工作成效显著
涪陵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舟会三川、货集八方的人文环境中,形成了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涪陵地域文化独特而强大的魅力。
截至目前,我区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榨菜传统制作技艺(涪陵榨菜制作技艺)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涪州风物传说、涪陵御锣、涪州川剧等17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鹤梁的传说、打谷场翻叉歌、涪陵龙舞等17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8人;创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20家;重庆市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4个;创建重庆市市级非遗生产性示范传承基地5个;创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3个;建有涪陵传统戏曲传习所、涪陵御锣传习所2所;建成非遗实物陈列馆2个;建成重庆市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个;组织专人深入全区各乡镇、街道走访调查民间艺人近千人次;调查线索1000余个,涵盖11个门类,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集四卷,档案147册,近五十余万字;制作光盘147张;拍摄照片近1000余幅;录音录像时间近100小时;共收集民间200余件实物档案;2018年依托重庆市三峡后续《涪陵区非遗档案建设及传承人补助》工作项目,完成23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12位亲历者的记录工作,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珍贵资料。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培训,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将非遗工作纳入公共文化免费开放资金进行保障,常态化开展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累计开展各类传承培训活动(班)600余场(次),累计培训带徒近8000余人(次);二是组织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先后参加国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12次,提升非遗传承能力; 三是在部分学校开设非遗课程,龙潭小镇红星小学邀请龙潭八牌御锣传承人作为师资力量并开设非遗课程。城七校成立了戏曲传习分所,并邀请涪州川剧市级非遗传承人孙宗燊和孔宪禄两位戏曲名家作为师资中坚力量进校园传授川剧和京剧身段表演、唱腔、戏曲基础功法以及戏曲器乐演奏技能。
(二)加强宣传,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采取各种方式加大非遗宣传展示及对外交流力度,提升非遗文化在群众中的知晓度和影响力。一是组织非遗企业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今年,先后组织我区非遗项目参加了涪陵元宵庙会活动,第五届中国重庆•涪陵榨菜产业国际博览会暨2023世界榨菜产业创新大会,第八届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等大型活动。特别是元宵庙会活动,有非遗、国风、年货、文创、演艺等120家商家参加,5万多市民现场打卡,两江四岸共10万群众围观,现场销售金额突破100万元;二是创作精品文艺节目。深度挖掘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焦石民歌”的内涵,整理创作了一批优秀文艺节目,持续举办“焦石民歌节”。三是将非遗纳入文化下基层活动。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先后到长江师范学院、涪陵城七校、涪陵特殊教育学校等43所大中小学校开展非遗展演展示共400余场,到马武镇、蔺市镇、百胜镇等乡镇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演出210余场。
(三)加强研究,助推非遗的保护传承。2016年完成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卷——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编撰工作;2017年我区非遗成果专著《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由四川科学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发行;2017年《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第二卷下册(涪陵榨菜制作技艺卷)由团结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2018年《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技艺卷(下)渝味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2019年,正式启动重庆国家级非遗学术研究丛书《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卷》的编撰出版工作;2020年《李志沧传统中医正骨经验传承集》由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2022年4月,市文化旅游委印发《关于开展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的通知》,区文化旅游委对标对表,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 的总体创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创建工作,并以创建市级文化生态示范区为抓手,全面做好我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此复函已经夏晖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您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3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