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重庆市涪陵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85号个人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3-06-01
字 号:

洪业应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四点建议》(个人提案第85号)已收悉。经与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等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涪陵区始终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发展理念,提出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战略目标。经过数十年的接续发展,全区已形成材料、清洁能源、消费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为主导的六大支柱产业。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296亿元,增长1.1%,总量居全市区县第三;工业增加值698亿元,增长1.7%,总量保持全市第二;工业投资227亿元,增长11%,总量居全市区县第二;工业税收占税收比重达71.6%。材料产业产值首次破千亿,建成全市首个材料产业千亿级集群。

一、关于“抓好‘发展布局’与‘转型升级’结合”

一是做强做优产业发展平台。依托涪陵高新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重庆)国家级平台、白涛新材料科技城市级合成材料(聚酰胺和聚氨酯)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等优势,用好白涛新材料科技城以及临港经济区“重庆市化工园区”两块牌子,增强涪陵高新区、临港经济区、白涛工业园区承载能力,优化升级建设国家级高新区等园区平台。利用慧谷湖科创小镇等平台,引进中科大量子信息、北京理工先进材料、香港科大智能建造、华峰新材料、卡涞先进复合材料科创中心等高端科创研究院15个,攻克碳减排催化剂等“卡脖子”技术,提高园区产业科技竞争力。引导产业园区聚焦2—3个细分领域打造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2022年,涪陵高新区、综合保税区、临港经济区分别获批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半导体、合成材料(聚酯)4个市级特色产业建设基地。二是积极打造工业旅游新IP。依托816工程、816小镇等三线军工国防工业遗址,结合川东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生活区的医院、学校、400梯等“三线”时期特色建筑,完善基地项目推进建设方案,创新打造军民融合发展项目,打造集参观体验、研究学习、传承接续、示范带动为一体的国防教育、爱国主义全国全域性活态三线主题教育基地,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三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整合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补齐关键短板。深化“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和开放平台协同发力,有效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产业外溢,发挥对“两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与两江新区、长寿区产业的区域联动,积极推动长寿玻璃纤维—涪陵高性能复合材料—两江新区汽车轻量化等企业上下游联动发展,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新产业作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力建设两江新区—涪陵—长寿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

二、关于“抓好‘优势倍增’与‘梯度培育’结合”

一是着力稳链延链强链。坚持在扩规模、调结构、促升级上持续发力,着力巩固提升六大主导产业集群,加快构建“2+4+X”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华峰集团、万凯新材料年产值分别达到300亿元、100亿元的基础上,接续推进华峰尼龙66一体化和万凯PET三期、四期、五期等项目建设,促进东方希望PTA项目尽快投产、PET项目加快落地,建设以“1000亿华峰、300亿万凯、200亿东方希望”为引领的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新签青山瑞浦30GWh、赣锋锂电24GWh和吉利科技18GWh三个百亿级项目,发展动力电池正负极、电解液等配套产业,着力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卡涞科技、华峰集团、联洋新材料等企业发展纤维和树脂高性能复合轻量化材料,聚焦动力电池系统、轻量化部件两个方向建设市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依托本地页岩气资源禀赋,投产西南首个页岩气提纯氦气项目,加快建设页岩油气与新能源科创产业园,助力川渝建设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推动榨菜向休闲健康食品和预制菜方向发展,培育壮大榨菜、泡菜、酸菜、预制菜产业,加快建设投资50亿元的中国榨菜城,建设攀华预制菜基地,助力川渝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做大做优以太极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培育以汽车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紧抓全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做好重点企业每月监测、研判和服务工作,全力保产稳产、稳链、畅链。二是狠抓优质市场主体培育。围绕重点产业和全区10条重点产业链,积极推进“链长制”落地落实,狠抓调度和服务,为企业搭建链上沟通交流平台,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落实民营企业“龙头引领”行动,充分发挥华峰、万凯等大企业区域根植效应,以点带面发挥行业凝聚效应。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一批10亿级、50亿级、百亿级龙头企业。

三、关于“抓好‘搭建平台’与‘数智赋能’结合”

一是深化数智赋能。坚持“绿色+”“科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抓手,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智慧赋能,在材料、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消费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工业领域,大力实施以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为方向的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全面推广“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建设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方向转型升级。2022年,重庆新铝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龙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选了市级5G+工业互联网十大集成创新应用案例。全区累计完成6800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成功创建市级智能化工厂18个、数字化车间62个、智能制造标杆企业4家,数量居全市区县前列。依托高新区科创CBD推动涪陵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引培了吉利电池、中易智芯等一批数字产品制造业龙头企业,国仪量子、数资区块链等一批数字服务业重点企业。二是加强科创平台建设。坚持“科创+产业”,紧扣“特”和“优”两个定位,高起点建设慧谷湖科创小镇。布局“一心、一环、多廊道、多组团”科创生态社区,构建“总部基地+研究院+产业园”“研究院+产业园+基金”科创模式,打造科创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地、高端团队和科创人才创新创业新引擎。

四、关于“抓好‘绿色发展’与‘政策保障’结合”

一是打造绿色发展生态。坚持“绿色+产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进能效“领跑者”和绿色工厂建设。严格实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三线一单”硬约束,充分应用“三线一单”成果在“两高”行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重大项目选址中的应用。全面执行国家产业准入相关要求,加强能耗“双控”,严格项目环评审批,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能置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区域削减等要求的“两高”项目坚决不予通过,持续做好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为优质企业发展腾出更大空间。支持大朗冶金、赛特刚玉、国丰实业、万达薄板、攀华板材等高能耗企业通过节能降碳等绿色技术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智能+技能”,将培育新技能与传统技能“智变”相结合、平台资源与产业链条相结合、竞赛引领与品牌打造相结合,把提高技能人才水平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从数字技能培训、评价规范、数字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搭建,打造引领新业态、新技术未来产业创新领军人才。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岗位练兵”、技能培训、技能评价等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激发广大劳动者崇尚技能、提升技能的热情。

此复函已经高翔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您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年5月15日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