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重庆市涪陵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212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4-05-31
字 号:

许冬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设立健身广场公益“医护急救站(点)”的建议》(第212号)收悉。经与区城市管理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越来越高,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开展健身活动,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委不懈努力,扎实做好医疗保障工作。

一、院前急救能力不断提升

全区共34个医疗机构纳入了院前急救网络医院,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纳入了院前急救网点,120调度指挥信息系统有院前急救救护车46辆;其中负压救护车2辆,新生儿转运车1辆,各单位均24小时值班。2024年一季度涪陵120调度指挥中心共接听120电话12179次,受理2105次,派车2098次,救治2173人次;120电话平均摘机时间3秒,10秒内摘机率99.70%,呼叫满足率100%,3分钟出车率99.43%,病历书写率100%。

二、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完善

我委印发了《关于调整涪陵区区级标准化卫生应急队伍的通知》,对区级标准化卫生应急队伍和背囊化卫生应急快速小分队进行了调整,其中紧急医学救援队伍126人,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伍24人,心理救援队伍16人。印发了《关于印发涪陵区背囊化卫生应急快速小分队管理规范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队伍的管理并对各背囊化卫生应急快速小分队的设备进行了更新,提升队伍的机动性。

三、公众技能培训不断加强

   (一)强化体系建设。区政府副区长组织召开了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行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明确部门分工和职能职责,印发《关于成立公众卫生应急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印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行动示范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涪陵区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行动示范区建设任务分解表》,制定《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示范区建设考核细则》,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工作协商机制。

   (二)强化服务能力提升。全区现有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基地3个(重大附属涪陵医院、区人民医院、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区总工会正在积极争取创建非医疗机构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基地,制定了人员培训计划,对大型商超、酒店、宾馆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学校师生、科普基地工作人员、公共交通驾驶员、公安民警、养老机构和福利机构工作人员、体育场馆、运动健身场所工作人员、各乡镇街道网格员或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气道异物梗阻解除术等十四项内容,提升人们自救互救能力。

   (三)强化示范单元创建。重庆市涪陵区武陵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华兰生物工程重庆有限公司2023年已成功创建示范单元,区委、区政府、十四中、高山湾交通枢纽等正在创建中。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在新世纪、宝龙广场、百汇广场、万达广场等公共场所、以及大型企事业、学校、交通枢纽、公安部门、养老机构和福利机构、图书馆、“816”工程遗址、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等场所开展卫生应急示范单元创建,加强自动体外除颤仪配备和人员培训,并与120急救系统联通,辐射周边,形成自救互救网络。

下一步,我委将持续推进院前急救能力提升。

一是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区-乡-村三级贯通,特别是村(社区)的急救能力建设。目前全区各社区、村居均设置有社服站/卫生室,社服站/卫生室均配备了一名及以上的乡村医生和相应的设备及药品,公示了乡村医生姓名、电话及去向,具备一定应急处置能力,我们将持续加强乡村医生能力急救培训,不断完善救治网络。

二是加强健身场所急诊急救能力建设。联合区城市管理局对健身广场周边医疗资源进行摸底,对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医院、社服站、村卫生室等)收集相关人员信息,强化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并将信息共享给区城市管理局,先行试点,制作项目醒目的医护救助宣传引导牌,帮助群众更好更快就医,加强自救知识宣传,提升健康意识和知晓率。同时积极推进健身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和基本急救药品配备,加强健身场所工作人员急诊急救能力培训,保障突发情况能都得到有效处置。

三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监管。我委定期对各医疗机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进行检查,建立物资储备清单,建立物资轮换机制,确保应急物资均在有效期内,确保拿得出、用得上。

此复函已经党委书记、主任袁鸿剑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您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5月28日         

(联系人:况程焱,联系电话:023-72371620)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