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重庆市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62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4-05-31
字 号:

民盟界别小组、区政协学联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荔枝古道挖掘保护利用的建议》(第62号)收悉。该提案站位高、基础实,结合川陕渝区域蜀道联合申遗背景,适应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指出的荔枝古道挖掘保护利用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可行性。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涪陵是荔枝古道的起点。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1300多年前,唐玄宗李隆基为满足宠妃杨玉环吃新鲜荔枝的嗜好,颁旨在涪州建优质荔枝园(古称妃子园),种植荔枝名品“玉真子”,从涪陵置专驿到长安。北宋蔡襄《荔枝谱》载:“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涪陵城区现有荔枝街道、(崇义街道)荔枝园社区,为当时种植荔枝之地,“荔枝”地名由此得来,延续千年。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对荔枝道线路详载:以涪陵妃子园为起点,跨越长江,经今天的重庆市涪陵区(江北街道、百胜镇)、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区,四川省大竹县、达县、宣汉县、平昌县、万源市、通江县,陕西省的镇巴县、西乡县等10余区县市,最后到达西安,全程1000余公里,是唐代最繁华的驿道。2023年6月,我区在原荔枝园附近建成“荔圃春风”文化设施,由一座牌坊和“种荔枝、采荔枝、运荔枝、品荔枝”四组雕塑组成,标示荔枝古道起点。

一、关于“明确责任,牵头统筹工作”的建议

我区荔枝古道保护工作相较于四川、陕西起步较晚。专门的工作机构是持续推进工作的重要前提,我委新成立事业单位涪陵区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定编12名,明确责任,抓好全区荔枝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资料收集整理,落实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具体事宜。

二、关于“制定规划,明确保护范围”的建议

荔枝道涪陵段约28公里,大致线路为:荔枝园、八角亭、小拱桥、大石坝、朱家堡、双花湾、来龙场、芝草桠、拱桥(黑龙洞)、高坎子、苟家场、紫薇庙、象鼻子、中心场、九洞桥、铜岩溪,前往长寿区云集方向。我委已开展荔枝古道史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邀请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田野调查,初步查明有北岩题刻、芝草垭造像、象鼻子石碑、铜沿溪题记共计 4 处石刻,黑龙洞小拱桥、象鼻子石桥、铜沿溪石桥共计 3 处古桥,东汉崖墓1处古墓葬,来龙场、苟家场、中心场共计 3 处场铺,荔枝园渡口、八角亭渡口共计 2 处渡口。我委启动了荔枝古道涪陵段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和地图测绘工作,预计今年完成规划编制。

三、关于“明确重点任务,有序组织实施”的建议

“荔枝古道”是沟通四川盆地与中原地区的南北向交通,加强了巴文各支系间的内部交流,并自春秋时期就持续发挥联系巴、蜀、秦、楚等南北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往的作用,是中国西南地区“华夏化”的重要通道,是四川盆地东部乃至西南地区纳入大一统国家格局的交通基础,是世界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他见证了中国“统一之路”的发展进程,为“何以中国”留下了文化印记。在规划没有正式印发之前,我委明确以下重点任务。一是扩大宣传,提高群众对荔枝古道的保护意识。在荔枝古道重点线路和节点设立保护标志,在区美术馆开展川陕渝沿线荔枝道书画展,区城管局将江南滨江公园改名为“荔圃春风公园”,在“荔圃春风”文化园补植荔枝树20余株应景荔枝园,提升公众参与荔枝古道保护意识。二是加强研究,深挖荔枝古道历史文化价值。在区图书馆开设蜀道·涪陵荔枝道文献馆;配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涪陵区12处文物点开展了考古调查,包括墓葬点9处(南沱大堡梁子墓群、南沱冲天岗墓群、南沱小塘堡墓地、南沱堡山丘墓地、南沱青斤凼墓地、江北北岩墓群、江北碧水墓群、江北水井湾墓群、江北公所墓群)、古桥梁1处(马武碑记桥)、摩崖题刻1处(青羊桂岩题刻)、牌坊1处(青羊牌坊),时代涉及汉、宋、清,为后期考古和研究打下基础。三是推进申遗工作。举办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荔枝道申遗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联合协商会,扩大荔枝道的知名度;配合蜀道申遗及时提交荔枝古道保护规划、价值研究、文本等基础资料。

此复函经夏强伟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感谢你们对涪陵区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重庆市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4531日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