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界别:
贵界别在区政协六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40号,以下简称《提案》)已收悉,该提案由区政府安排我委主办,区交通运输委、区商务委、区林业局、大木镇、武陵山镇、交旅集团等单位协办,经认真研究、深入讨论,现就《提案》办理有关情况函复如下:
一、认真领会提案内容,积极推动提案办理
自收到提案以来,区文化旅游委对《提案》内容进行认真研究。《提案》较为准确地分析了涪陵武陵山片区存在的问题,提出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统筹整合力度不够,核心项目和景区集聚带动效应尚未形成,与武隆仙女山、丰都南天湖连接道路条件较差,未形成“大武陵”快速互联的旅游交通格局,武陵山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价值发掘和创新不够,主题不鲜明等问题,精准概括了武陵山旅游度假区发展的实际,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片区统筹,打造武陵山片区旅游新品牌;优化服务体验,树立武陵山片区旅游新形象;创新产品供给,构建武陵山片区旅游新格局等建议,对推动武陵山片区旅游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具有指导意义。对此我委连同协办单位,认真吸纳建议内容,积极在工作中贯通应用,切实将《提案》外化于行。
二、深入推进提案办理,切实提升度假区服务品质
该提案得到区政府、区政协的高度重视,纳入区领导督办的重点提案,针对《提案》建议,我们积极作为,主动寻找差距、深入调研、认真规划、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一)对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找差距
按照最新《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26358—2022)、《旅游度假区等级评价细则》,对标对表开展自评工作。在10项必要条件中,存在缺少独立有效的运营管理机构、度假酒店、度假产品偏少等问题;在旅游度假区等级综合评价1000分中,我委打分755分,市级达标800分,国家级达标900分,差距较大。主要问题是国家级度假区与5A级旅游景区需完全分开,不能重叠;未达标项及失分项主要集中在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打造不够成熟(产品供给)、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住宿、交通)、度假区品牌吸引力不足(度假区年过夜游客量不达标,度假区品牌效应不够,辐射不够广)。但是对标新标准和区位特色,我区也存在一定后发优势。一是新版国家级度假区对旅游地产作出明确要求不能超过总建筑的1/3,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旅游地产明显偏少,二是武陵山旅游区位于重庆一区连接两群的节点位置,旁边有渝东南的武隆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渝东北的丰都南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目前,全市正在大力推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同一区域里面有两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个5A级旅游景区和一个市级旅游度假区,正符合创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要求,也为我们大力推动武陵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带来支撑。
(二)深入学习借鉴其他度假区的成功经验
自区委、区政府明确推动武陵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以来,区文化旅游委积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对接,积极争取各项支持。一是积极争取市文化旅游委的支持。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家(武隆仙女山、丰都南天湖、石柱黄水),有创建意向的区县14个(2025年纳入涪陵区),2025年正在加紧申报的有北碚缙云山—北温泉旅游度假区、开州汉丰湖旅游度假区、万盛旅游度假区3家。在区委办牵头下,开展了深入调研工作,参与撰写了《关于创建武陵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思考及建议》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二是积极对接区级相关部门,切实推动度假区合规、合法建设。在吴辉部长牵头下,召开了武陵山片区旅游提升专班调研会两次,在统一认识,强化责任的前提下,明确了工作重心,进一步细化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切实可行、精准发力。
(三)有序推动度假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实施
2025年2月,经请示区政府,明确由区文旅委牵头负责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为确保规划编制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我委通过综合评估、多方询价等一系列流程,最终确定重庆浩丰规划设计公司为此次规划编制单位。本次规划内容丰富且全面,涵盖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编制以及武陵山片区旅游提升策划两个重要部分。经过规划编制团队实地考察、座谈等,目前已完成《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初稿),正在对其进一步的优化完善。《总体规划》(初稿)提出“一带串三片 三核引六线”规划思路,积极融入“大仙女”国际山地旅游度假示范带,共建“涪武丰”国际旅游目的地黄金旅游环线。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明确,需要编制度假区总体规划并报市文化旅游委备案。区文化旅游委正在积极对接相关职能部门,争取总体规划的有效编制、高效利用,计划将于近期报审。
(四)有序推进度假区的高质量发展
1.强化统筹,积极谋划度假区整体发展。一是计划建立三级管理机构。将涪陵武陵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纳入“涪陵区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职责范围;在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委下属事业单位(涪陵区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正科级)加挂涪陵区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服务中心牌子,已得到正式批文;经对接区国资委,明确在涪州古城文旅公司设武陵山旅游度假区运营机构,负责度假区的整体运营。二是以奋力打造全市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地,形成武陵山片区度假旅游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完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工作为奋斗目标,正在起草《涪陵武陵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行动计划》方案,待《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经区领导审定后将全力推动实施。三是精品项目逐步实施。目前,武陵山—木根连接道路提升工程已于6月10日实现通车;武陵·相思潭漂流已于6月底实现开漂;武陵山扫码点餐服务正在筹备上线运行;针对暑期即将来临,武陵山片区清凉消夏避暑系列活动即将开启。
2.补足短板,完善武陵山度假服务配套。一是结合《涪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新增建设项目主要为服务设施及酒店配套等,新增用地指标约3.5公顷。构建“一带,多环”内部交通网络,依托武白路、武太路、作大路形成一条南北向24.9公里的武陵山国家级旅游风景道,串山联水拥田,既是风景道,也是户外运动的休闲道。二是度假区规划电瓶观光车、自行车、公共交通等多种特色交通方式,满足游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停车规划主要对现状停车场进行提升,在主、次咨询服务中心及高品质住宿设施等重点项目区域规划新建停车场,其中现状停车位1737个,规划新建停车位1246个,总计2983个,其中新能源充电设施停车位不少于300个,无障碍停车位不少于30个。新增游客服务中心3个。分别位于大木镇、武陵山镇、倒角槽区域。服务中心将提供免费度假指导资料,取用方便,信息全面,更新及时。三是规划拟对度假区内枳人客栈、瑜伽谷以及中耀花乡假日酒店提升为高品质度假住宿设施。度假区还将提供度假别墅、主题民宿、森林木屋、乡村酒店、农家乐、生态营地等其他住宿设施类型,客房总量约1187间,规划20个厕所,其中I类8座,占比不低于40%,规划设置四级导览系统,完整传递外部交通距离、方位以及景区景点相关介绍、服务设施位置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完善的导览服务。另外,对智慧旅游、服务培训、康养体系等进行规划设计。
3.守正创新,丰富武陵山度假体验产品。一是实施主题产品差异化发展,树立“武陵奇、秘境养”的度假主题,依托大木镇、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武陵山镇分别形成“武陵文化康养”“武陵生态康养”“武陵风物康养”三大核心系列度假产品构建自身特色;通过空间发展集群化,变竞争为合作,与武隆、丰都共同构建空间与交通紧密连接的度假空间集群,实现三地“森林康养集群”“冰雪度假集群”“山地避暑集群”“户外运动集群”等联动发展的度假产品格局。二是以满足全季、全时及全年龄段的多方面休闲度假需求,整体构建多元丰富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主要包括:文化体验类(枳人小镇、枳人客栈、巴人部落、武陵禅寺、枳巴狂想行进式演艺);康体疗养类(森林度假、禅修养生、养生膳食、避暑养生、中药调理、自然疗愈等);运动健身类(绿道骑行、七鹿坪徒步、摩托车越野、户外拓展基地、低空运动等);休闲娱乐类(森林游乐、森林研学、森林露营、萌宠乐园、婚庆摄影、茶酒吧等);夜游类(枳人小镇夜市、湿地公园游园会、森林公园夜游、草坪灯会、音乐会、星空露营、夜光花园等);主题节庆活动(武陵山森林公园采笋节、武陵山烧烤啤酒嘉年华、武陵山清凉自然音乐节、武陵山草原星空亲子露营节等);生态度假类(花海休闲、森林公园观光、四季果蔬采摘等)等。
4.兼顾发展,提升武陵山度假综合效益。度假区建设将带动区域经济、生态、社会、品牌价值的综合提升,经济价值方面,创建成功后,度假区年游客接待总量有望超过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有望超过20亿元。其中,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夜数达到2.5天以上,年游客过夜率达到60%以上。生态价值方面,将进一步优化提升区域的林地、田园、水体等生态资源价值以利于可持续发展;社会价值方面,通过度假区的建设,将对周边乡村及人居环境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改善区域7000村民生活水平,提供就业岗位500个。品牌价值方面,通过度假区的创建,将极大提升涪陵“成渝后花园”的品牌影响,持续提升涪陵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此复函经夏强伟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与我们联系,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感谢你们对涪陵区文化体育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重庆市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6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