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重庆市涪陵区教育委员会关于政协重庆市涪陵区第六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38号提案的答复函
日期:2025-07-01
字 号:

许冬梅、胥泽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配套建设家长候学区的建议》(第338号提案)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经与区城市管理局、区消防救援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高度重视家长候学区配套建设”的建议

   (一)关于“由区教委牵头,制定候学区建设标准,提出候学区建设规模、质量要求、消防安全以及设施设备配置等并报区政府审核同意后实施”的建议。

1.政策依据与现状分析。《重庆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十八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学校校门及周边50米区域内,应根据治安、交通环境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家长等候区域,区域内禁止停放社会车辆,并设置隔离栏、隔离墩、减速带或升降柱等硬质防冲撞设施,确保师生出入安全有序”。该规定为候学区的功能性设置提供了基本指引,但从实操层面看,当前政策体系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是顶层设计缺位。国家及市级层面尚未出台关于家长候学区建设的专项法规或技术标准,对候学区的空间范围、设施配置、管理主体等核心要素缺乏明确界定。我区作为重庆市下辖行政区,在无上位法支撑的情况下,贸然制定地方性建设标准,可能面临合法性与权威性不足的问题。二是实践经验空白。经多方调研了解,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家长候学区建设模式,部分城市虽在试点探索,但在规划审批、资金保障、部门协同等关键环节均存在争议,我区若盲目跟进,可能因缺乏成熟路径导致资源浪费。

2.牵头职责的现实困境。《规范》仅提出设置家长等候区域的原则性要求,但未明确牵头部门。区教委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承担三项基础性工作:一是组织各校开展校门口50米区域的环境摸排,建立基础台账;二是配合公安、交通部门优化校园周边交通标识标线;三是通过家长会、班级群等渠道引导家长有序等候。目前,牵头制定建设标准面临多重技术障碍:一是跨部门协调难度大。家长候学区建设涉及规划、住建、城管、消防、交通等多个领域,需统筹土地使用、市容管理、消防安全、交通组织等专业要求,区教委缺乏相应的行政职权和技术统筹。二是标准制定专业性强。您建议中提及的“建设规模、质量要求、消防安全、设施配置”等内容,需由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消防技术等专业机构参与论证,仅凭教育部门难以完成科学、系统的标准编制。

   (二)关于“新建幼儿园、小学必须规划设置家长候学区”的建议

目前,我区在未来五年均无新建幼儿园、小学的计划和打算。一是随着出生人口减少,撤并的幼儿园、中小学较多,新建幼儿园、小学的可能性较小。二是我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基本民生支出,非必要的支出暂无法列入预算。

二、关于“立行立改,强化候学区规范化建设”的建议

   (一)“利用校内场地设置临时候学区”的可行性分析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当对校园实行封闭管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校园”。这一规定的核心目的是保障未成年人在校安全,但也直接限制了校内场地作为候学区的可能性,家长原则上不得进入校园,若允许进入校园等候,将打破封闭管理防线,增加校园安全隐患(如外来人员混入、家校矛盾校内激化等);校内教学区域、活动场地属于师生专用空间,放学时段集中涌入大量家长,将严重干扰正常教学秩序,也不符合校园功能分区的基本规范。

   (二)“校外合适区域规范设置候学区”的现实制约

1.地理条件限制。我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大多数学校位于老城区或山地狭长地带,校门口普遍存在空间狭窄、陡坡等问题。以涪陵十四中本部为例,学校位于老旧小区密集区域,校门口道路通道宽度仅有4米左右,周边被商铺和居民楼包围,无拓展空间。

2.市容管理法规限制。依据《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主干道及距主干道道缘石50米范围内的次干道两侧,禁止设置停车场和经营性摊点、亭、棚”,而我区80%的学校位于城市主干道或次干道沿线,直接限制了候学区配套设施(如等候亭、遮阳棚)的设置;同时,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三条对临街区域遮阳伞、篷盖的高度(不低于2米)、宽度(不超过1.5米)作出严格规定,若按此标准设置等候设施,难以满足家长遮阳避雨需求,实际使用价值较低。

   (三)实施“已建成校(园)限期改建补建”现实制约

尽管我区在家长候学区建设上做了积极尝试,但受空间容量不足和财政约束等因素限制,当前,全面推进已建成校(园)候学区的改建或补建困难很大:

1.空间容量严重不足。主要体现为现有场地面积与实际使用需求差距极大,无法满足人员聚集或功能布局的基本要求,在人员密集场景中容易造成拥挤、秩序混乱等问题。例如,城十一校现有36个教学班、学生1900余人,仅一、二年级学生就超过500人,而该校现有等候区200余平方米,按站立排队计算可容纳250人,与1900名家长的实际需求相比,缺口达86%以上。就算按一、二年级“一生一家长”500人的最低标准,以人均1.5平方米(考虑配套长条座椅、区域遮阳伞、篷盖等设施)估算,需建设750平方米候学区,空间缺口(550平方米)较为显著。

2.面临突出的财政约束。按照上级“过紧日子”的要求,财政资金需优先保障民生支出,非必要的扩展性支出暂无法列入预算,若实施“已建成校(园)限期改建补建”需要资金巨大,短期内无法纳入财政预算,制约了对现有校园进行家长候学区改建或补建的可能性。

三、当前阶段的替代性解决方案

虽然全面建设家长候学区条件暂不成熟,但针对家长等候秩序管理的现实需求,区教委积极推行“一校一策”精细化管理,指导各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家长等候区域管理方案》,核心措施包括:一是实行错时放学。将小学各年级放学时间间隔拉长至5-10分钟,幼儿园按班级分批次放学,避免家长集中聚集。二是定点等候引导。在校外划定“班级专属等候区”,通过地面标线、班级编号牌等明确位置,由班主任放学时带队至指定区域,便于家长定点等候。三是家校协同共治。依托“家长志愿者护学岗”,协助维持等候秩序;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方式,引导家长自觉遵守“即接即走、规范停车”要求。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区教委将密切关注国家及市级层面相关政策动向,联合法律顾问团队开展家长候学区建设的合法性研究,适时向市教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提出政策建议,推动顶层设计完善。在现有机制下,联合规划、财政、城管、交通等部门,研究家长候学区建设等难点问题,在土地规划、资金统筹等方面积极争取,推动将家长候学区建设纳入未来新建、改扩建校(园)的必备指标,同步优化老城区学校周边城市更新项目。

此答复函已经孙应勇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答复函回执单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教育委员会   

2025年6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