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重庆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渝环〔2023〕120号)有关要求,现将2024年以来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履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融入生态理念,科学规划文旅发展
在编制全区文化旅游发展相关规划时,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在旅游发展规划修编过程中,明确提出要依托涪陵独特的山水资源,打造生态友好型旅游产品,严格保护长江、乌江沿线以及武陵山等区域的生态环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禁在红线区域内开展过度开发建设活动。同时,督促各景区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如武陵山大裂谷景区加强对景区内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合理规划游客游览路线,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强化行业监管,规范文旅经营行为
开展文旅行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景区、酒店等场所的检查力度。对全区A级旅游景区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检查景区环境卫生、污水处理、垃圾清运以及生态保护措施落实情况。今年以来,共检查景区39家次,发现并整改环境问题12个,如针对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林下花园景区垃圾清运不及时问题,责令景区立即整改,增加清运频次,确保景区环境整洁;要求沙溪温泉景区升级污水处理设备,确保污水达标排放;督促景区完善垃圾收集设施,增加垃圾桶数量,加强对垃圾的分类处理。针对星级酒店,开展节能减排和一次性用品使用情况检查,指导酒店落实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并设置醒目提示标识。目前,全区3家星级酒店已全部完成相关整改工作,积极推广使用可降解、可回收的环保用品,有效减少了一次性用品带来的环境污染。
(三)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旅品牌
一是积极挖掘和培育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成功打造了一批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依托枳巴(涪陵)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推出了包含长江、乌江流域巴文化遗产带等文化生态旅游线路,让游客在领略历史文化的同时,欣赏自然风光,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此外,大木镇、武陵山镇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花卉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打造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发展,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同时,加强生态文旅品牌宣传推广,通过举办文旅节会、新媒体宣传等方式,提升涪陵生态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积极推进“无废景区”创建工作。自“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委积极响应,指导景区深入践行“无废”理念,紧紧围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管理等方面,推动景区不断完善“无废”管理机制。武陵山大裂谷、816工程景区成功创建“无废景区”,在全区“无废景区”创建中发挥了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在景区、文化场馆、旅游集散地等场所设置生态保护宣传标语、展板,发放宣传资料,普及生态保护知识。通过创新宣传形式,融合线上线下多元渠道,开展主题宣讲、公益广告投放、生态研学等活动,将生态保护知识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中;同时聚焦重点群体,针对青少年、社区居民、企业从业者分类设计教育内容,推动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经过持续努力,公众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逐步普及。联合社会、高校等力量,组织开展“美丽中国我先行”环境宣传主题公益活动,招募环保志愿者200余人次投身景区清洁、分类引导及环保宣传;同时,将环保理念深度融入特色文旅活动与研学课程设计,促进生态环保与旅游体验的有机融合,有效引导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践行者”。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文旅企业和从业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生态保护的现象,在经营活动中落实生态保护措施不够主动、到位。部分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在景区存在随意丢弃垃圾、破坏植被等不文明行为。
(二)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尽管在生态环保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短板。一是部分景区的污水处理能力无法满足旅游旺季游客量增加的需求,导致污水排放不达标;二是部分景区垃圾收集转运体系不完善,垃圾清理不及时,影响环境卫生和生态景观。同时,景区的生态监测设备不足,难以对景区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三)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尚需完善
文旅行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在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协调配合不够顺畅的问题,导致监管存在盲区和漏洞。监管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对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掌握不够全面、准确,影响了监管执法的效果。此外,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无法及时传递和共享生态环境相关信息。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生态保护共识
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创新宣传方式,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制作生动有趣的生态保护宣传内容,提高公众关注度和参与度。加强对文旅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企业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开展环保知识培训和业务指导,增强企业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同时,通过在景区设置文明旅游劝导员等方式,加强对游客的文明旅游引导,督促游客遵守景区生态保护规定。
(二)加强生态环保设施建设,提升生态保护能力
推动景区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完善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在偏远地区和乡村旅游点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站点,增加垃圾清运频次。鼓励景区引入先进的生态监测设备和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景区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为生态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设施建设。
(三)完善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建立健全文旅、生态环境、城管、自然资源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和协同监管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文旅行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生态环境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监管效率。加强联合执法行动,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文旅企业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震慑。同时,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