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02696596104B/2021-00030
  • 主题分类
  • 商贸、海关、旅游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涪陵区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1-09-26
  • 发布日期
  • 2021-10-01
  • 标题
  •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涪陵区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要支点“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涪陵府发〔2021〕34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涪陵区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要支点“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1-10-01 来源:涪陵区人民政府
字 号:

涪陵新城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涪陵区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要支点“十四五”专项规划》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2021年9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涪陵区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要支点

“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新格局,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关键时期,也是重庆落实国家区域开放发展战略,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时期,更是涪陵加快培育开放型经济特色和优势,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机遇期。通过强化创新深化开放,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涪陵全面迈入对外开放高水平发展新阶段。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涪陵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全面提升开放平台、加快完善口岸功能、积极培育壮大开放主体和优化开放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优化开放型经济结构,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涪陵区“十四五”期间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要支点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

——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涪陵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强势,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实现3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8.96%,其中: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27.73%,进口总额年均增长率18.30%。外贸出口竞争力增强,自2018年开始实现贸易顺差,出口占比由49.73%提高到2020年的70.50%。市场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有进出口资质企业323户,其中有实绩的企业60余户。

——外商投资稳步提升。涪陵区实际利用外资稳步提升,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37亿美元,截止2019年年均增长率为10.10%,已有6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32家外资直接投资企业。其中华通电脑(重庆)有限公司成功实现跨境融资模式,由投注差变更为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模式,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3亿美元。

——对外投资扎实推进。涪陵区累计对外投资2731.10万美元,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已达18户。推动美心翼申、鑫源动力、攀华板材等企业在墨西哥、越南、菲律宾等地投资,优化对外投资备案手续。

——服务贸易取得新发展。服务外包、总部贸易等新业态取得良好发展。服务外包着力结构优化,年均增长率3.38%,服务外包执行额累计2479.38万美元。积极承接翎洋、腾博等总部贸易企业,实现总部贸易总额5亿美元左右。

——开放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涪陵区纳入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涪陵工业园区获批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榨菜、船舶海工)、重庆市涪陵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火炬重庆涪陵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重庆涪陵综合保税区一期1.82平方公里实现封关运行。建成投用龙头港一期三个泊位。开放口岸服务能力加快提升。

——开放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涪陵区已培育一批骨干开放产业和重点开放企业,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规模工业产值达1742.3亿元,材料、清洁能源、消费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六大主导产业占比超过90%。已集聚太极集团、华兰生物、榨菜集团、华峰化工、华峰氨纶、万凯新材料、柯锐世电气、三爱海陵、华通电脑、川东船舶重工等龙头企业。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分批次、有步骤地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落实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落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关作业无纸化、简化优惠税率进口商品申报手续。实施负面清单以外领域外商投资商务备案和工商登记备案“一口办理”应用、对外投资备案报到制度。市场化法制化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协调解决投资贸易纠纷等问题。

   (二)机遇挑战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我国正以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CEP等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开放,加强了我国与包括东盟在内的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为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大机遇;加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为涪陵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要支点拓展了新空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区域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为涪陵区支撑“一区”辐射带动“两群”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为涪陵区开放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

但同时,涪陵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依然严峻。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受全球经济下滑和贸易单边主义抬头等多重因素影响,海外需求日趋萎缩。国内各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区域之间开放型经济发展资源、要素等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放大中心城区和川渝毗邻地区的集聚效应,涪陵面临更大的虹吸压力和边缘化处境。涪陵区对外通道不足,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开放平台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效益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开放产业支撑能力较弱。这些内部新旧问题都是涪陵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布局,聚焦市委、市政府赋予涪陵“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实施扩大开放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为重点,加快构建陆海联动、内外统筹、多向互济的“1+3+5+X”开放发展新格局,积极深化拓展对外开放与“1+2+8+N”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融合联动,全力提升涪陵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创新水平,全力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重庆内陆开放高地重要支点。

   (二)基本原则

坚持战略引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部署,积极推动落实RCEP等重大自贸协定,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实现机遇共享,实现服务全局与发展自身的有机统一。

坚持开放合作。实施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沿“一带一路”主动参与产业链重构,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深化区域互利合作,增强集聚、运用和支配区域要素的能力,形成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共创更大市场空间。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除扩大开放的各种藩篱,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以问题为导向,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变外部压力为内生动力,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创新促进发展。加快开放发展中的机制、技术、商业模式及组织管理创新,提升传统优势、培育新兴优势。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文章。

坚持内外联动。在更高水平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按照“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要求,将扩大开放与区域功能定位相结合,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强化区域内外基础设施、规划政策等互联互通、协作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辐射带动。充分发挥涪陵独有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及重要战略地位,加快融入陆海内外联动、多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机制,努力在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三)战略定位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开放中心。以建设“通道枢纽、平台载体、产业开放、贸易创新、主体培育”为主要抓手,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提升开放区位、拓展开放空间,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建成区域性开放创新中心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支点。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转向“一带一路”和“一区”连接“两群”的重要节点作用,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机遇,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对“两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头带动开放,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打造支撑“一区”、带动“两群”的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支点。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区域合作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开放通道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开放平台综合实力更加突出,外向型产业发展能级明显提升,在助力重庆发挥“三个作用”的进程中展现更大担当,在夯实涪陵“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上展现更大作为,全面形成“1+3+5+X”开放发展新格局。“十四五”期间进出口总额累计实现800亿元人民币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20亿元,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达到0.5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企业累计达25户,对外直接投资额超过0.5亿美元;利用内外资累计达到1000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

到2035年,实现涪陵区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区域协同发展增强,成为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北、渝东南两群协调发展的特色支点;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核心外向型产业竞争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实现高水平互联互通,要素流动高效便捷,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接长江经济带、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门户。

三、提升通道互联互通能力

畅通区域内外开放通道,完善核心开放枢纽功能,增强涪陵在“一区两群”中集聚集散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能力,夯实建设重庆内陆开放高地重要支点的基础支撑。

   (一)增强区域畅通水平

1. 完善区内运输通道。以连通龙头港、综合保税区、高新区为重点,推动涪陵龙头港长江大桥规划落地,建设重庆港龙头作业区铁路专用线工程等重大项目,实现区内铁路环线、公路网络、长江航道之间的无缝衔接。强化“五横六纵”主干网络公路运输物流“门到门”功能,建立货物快速集散通道,实现铁路、公路、港口、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有效串连。

2. 丰富区域链接通道。加快全面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加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出北上重要节点,实现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等主要城市群快速通达。聚焦提升通行效率,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铁路与水运网络建设,畅通与重庆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联结通道,实现主城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圈”,1小时可到“两群”中心城市,推动提升区域联通和融合发展。

   (二)提升联通开放水平

1. 畅通东向开放通道。充分发挥长江上游深水良港和铁公水综合联运优势,加快多式联运物流基地建设,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作用。加快推动乌江航道运能提升,实现全线通航。协调长江外贸集装箱快班轮优先过闸,推动开行外贸集装箱专轮。积极建设沿江货运铁路,搭建铁海联运快捷物流通道,融入渝甬铁海联运班列,衔接进入长江黄金水道江海(铁)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

2. 融入南向陆海新通道。加快推进龙头港建设,力推广涪柳铁路建设,提升南向货运铁路通道能力,支撑涪陵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争取建立涪陵港集装箱专用堆场,扩大涪陵至钦州铁海班列示范效应,积极探索开行至东盟国家的国际货运班列。对接巴南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建立相关合作机制。引导支持涪陵区企业与东盟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在农业、制造业、资源及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3. 联入西向开放通道。积极与中欧班列(渝新欧)实现无缝衔接,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通道,拓展跨国邮包运输和旅游贸易通道。实现龙头港与中欧班列(渝新欧)有效连接,积极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引导支持“涪陵造”通过中欧班列(渝新欧)开拓“一带一路”国际市场。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两群”城市物流产业链,促进更多货物在涪陵集散。

4. 搭建智慧信息通道。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探索融入重庆构建多式联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全程货物追踪信息系统,实现卡口和信息管理系统相统一。推动涪陵华为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纳入全市统筹布局,强化其对“两群”的服务功能。

   (三)增强口岸枢纽功能

1. 构建国际物流市域辅枢纽。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一主两辅”功能布局,与果园港、万州港共同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国际航运物流枢纽,与万州、长寿共建重庆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强化与主城区主枢纽分工协作,发挥涪陵辅枢纽支撑作用。组建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分中心,共建多式联运体系,促进通道资源联动共享,优化运输组织和通关监管模式。

2. 打造库区口岸高地。发挥综合保税区、临港经济区等集成效应,强化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黄旗港水运口岸功能向龙头港转移,完善攀华码头功能整合。全面推进龙头港铁公水联运口岸建设,设立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争取重庆港口岸延伸到龙头港,拓展口岸功能,建成国家开放水运口岸,争取增设入境肉类、粮食、水果等指定监管场地,打造库区腹地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口岸体系。

3. 创新口岸通关模式。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推广使用水运进口转关“离港确认”模式。贯彻落实跨境电子商务、国际会展等新型业态发展的通关监管措施。复制推广“1210”跨境通关模式、直购进口模式和市场采购模式,提升跨境电商业务通关效率。依托“单一窗口”和“互联网+海关”探索国际会展快速通关模式。积极争取国际多式联运提单试点项目,形成高效衔接的铁水联运体系。

4. 提升口岸部门运营服务能力。深化大数据技术在口岸运行、供应链建设中的风险分析、企业信用评估、宏观决策等业务环节的应用。利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推进口岸物流链智能化和动态空间展现。加快智慧口岸建设,启动龙头港数字口岸建设项目,推动口岸、物流节点实现全信息化综合管理。提高口岸通关效率,促进涪陵区及周边企业货物拼箱,实现龙头港集散效益,全力引导推动区内企业的国际货物在涪陵通关。深化涪陵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用好中欧、中新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中欧“安智贸”协定等合作项目,用好国际通关“三互”合作机制。

四、推进开放平台提质增效

推进开放平台日臻完善,集聚辐射作用逐步增强,全面提升产业平台能级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开放平台体系在涪陵打造内陆开放重要支点中的核心载体作用。

   (一)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涪陵综合保税区

1. 建设长江上游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以“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开放口岸和重庆重要的食品医药进出口加工基地、西部地区独具特色的服务贸易示范基地”为战略目标,充分利用战略叠加、交通区位、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构建“433”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命健康、装备制造、食品粮油、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产业,加快完善保税加工、物流分拨、保税服务三大功能,积极推进跨境电商、冷链物流、总部结算三大特色新兴业态发展。通过推动区域联动、跨区域协作等方式,在综保区内初步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产业集群,引领和带动全区外向型经济持续发展。

2. 加快完善涪陵综合保税区功能布局。完善综保区基本产业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园区、口岸、交通和物流协调畅通的运行体系,基本建成“水公铁”交通物流体系。加快二期围网区规划建设,并通过海关封关验收。完善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功能区,探索研发设计、检测维修业务在相应产业功能区布局。

   (二)推进涪陵高新区创新发展

1. 升级建设涪陵国家级高新区。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以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为己任,紧扣“生命健康产业高地、绿色智慧科创新区”定位,坚持走“科创+”“绿色+”发展路子,进一步优化涪陵高新区规划布局、产业定位、管理体制,引领推进“1+2+8+N”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依托我区龙头企业,围绕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五大主导产业部署创新链,提升新兴技术原创能力。依托涪陵华为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重庆数资区块链研究院、华兰生物、华晨鑫源、攀华板材等新兴重点企业,加快培育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通过“科创+产业+资本”引进、孵化、培育科创产业(企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科创CBD、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长江软件园、长江生命科技城及慧谷湖科创小镇。与综保区、临港经济区联合创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涪陵联动创新区,加快复制运用自贸区各项制度、模式、政策和经验等,发挥政策叠加优势,着力打造优势强大的政策洼地。

2. 开放协同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联动重庆高新区、自贸试验区及其他联动创新片区,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他城市开展以科技创新、产业转移和商贸合作为主的跨区域协作,积极推进与成都高新区、两江新区等先进园区联合建立融合发展的新兴特色产业园区。依托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快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产业链对接,围绕生命健康、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谋求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杭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等一流园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链接成渝两地产业研究院、大学科研机构等产业创新资源,重点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引进中科院研究所、央企直属研究中心、世界500强企业等来涪设立企业和非企业法人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探索建设虚拟大学科技园,链接国内外高校科创资源,推进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转化孵化。谋划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应用场景,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集聚和培养一批原创型战略能级企业。

   (三)深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开放合作

1. 打造现代农业开发创新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优势作用,围绕“榨菜”和“中药材”两个百亿级产业链为重点,着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特色产品。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工程,打造全球榨菜出口基地。积极参加西部农交会等国内外农产品展会,加强与渝东南、渝东北农业的开放合作,加快建设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2. 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开放合作。加强与西南大学等高校密切合作,升级建设高端农业科研机构,引进国际、国内优质和细分行业龙头的现代农业集团公司,深化农业产学研加工的深度融合,促进本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充分发挥本地龙头企业及优质引进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本地农产品企业提质增效。以“2+X”产业为重点深化农业领域开放,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与国际知名农业企业的人才交流、技术引进、项目开发等多领域的合作交流。

   (四)加快推进各园区及外贸基地建设

1. 推动各园区开放创新发展。临港经济区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积极扩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开放,打造集聚临港产业、促进开放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国家级内河临港经济区。白涛园区要加快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实现产业共兴,与成渝地区开展产业深度合作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强化和发挥产业链主作用,形成产业链互补格局,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新材料科技城、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引领区、己二酸全球最大基地。

2. 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重点打造榨菜、船舶海工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形成品牌化、集约化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强化榨菜产业、内河船舶制造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国际品牌。大力发展榨菜产业,以未来榨菜产业科创基地为依托,打造全球榨菜出口基地,加快建设中国榨菜城,配置优质发展资源,提升基地内贸易便利化水平。

五、优化现代开放产业体系

着力提升清洁能源、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六大制造产业的规模和开放能级,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发展,优化产业质态,加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

   (一)提质发展开放型制造产业

1. 加快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和国际合作。推动页岩气产输研一体化发展,推进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开发应用,探索页岩气零碳或低碳开采方式。着力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加快形成三百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广度深度不断拓展。

2. 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和国际合作。加快完善新材料产业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补齐聚酯产业链条,推动己二酸、聚酯、聚氨酯、聚酰胺、PET、氨纶等产业横向、纵深发展。重点发展下游纺织服装、包装材料、工程塑料等产业,积极谋划布局石墨烯材料、功能玻璃材料、新型功能陶瓷材料、气凝胶新材料等高新领域。推进万凯新材料项目打造全球单套产能最大的食品级PET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华峰氨纶项目打造世界产能最大的氨纶生产企业。

3. 培育国际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积极培育具有领先水平的五百亿级国际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以整车、船舶制造为主导的一批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引进培育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专业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集成企业和从事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集成应用的企业,建立高端智能制造业产业生态链。

4. 加快食品产业发展和国际合作。大力发展榨菜、粮油、肉制品、饮料等食品产业精深加工,积极培育绿色有机食品、休闲食品产业,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探索未来榨菜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生产,积极推进发展五百亿级榨菜全产业链。积极组建专业营销公司,搭建国际营销平台,扩大产品出口规模。

5. 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国际合作。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中医药产业科创基地,加快发展生物技术医药、现代中成药、高端仿制药、保健品等医药企业,重点发展疗效明显的中药复方制剂、中药活性成分、有效部位新药,推动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积极参与医药创新技术研讨等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战略中做出涪陵贡献。

6. 着力发展国际化信息产业。对接全市“芯屏器核网”产业布局,积极承接重庆两江新区、重庆经开区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信息技术配套产业。注重发展手机、汽车电子等消费类电子信息产业。着力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形成产品高端化、产业国际化的两百亿级信息产业集群。

   (二)开放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1. 规划建设国际化水平的物流园区体系。用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的保税物流、保税仓储等政策和创新举措,以港口物流和多式联运为核心,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形成与开放通道、口岸、平台全流程互通的物流体系,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重点打造以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为核心、四大物流园区为支撑的综合物流体系。引导推动物流产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开展智能、绿色物流园区创建。推进全区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逆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与区域性及全国物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畅通信息共享渠道。

2. 培育物流产业主体。发展物流装备制造、仓储运输等物流产业集群,引进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来涪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推动物流合作组织模式创新,鼓励大型物流企业深度参与港口资源整合,探索组建多式联运经济联合体等多样化、国际化的企业联盟形式。鼓励制造企业向商贸流通企业剥离和外包物流业务,整合组建专业物流企业,培育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物流骨干企业和服务品牌。

3. 大力发展特色物流。积极推进冷链物流发展,充分利用涪陵综合保税区等国际物流发展平台,打造区域国际冷链物流运营基地。加快拓展电子商务业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建设跨境电商物流中心。积极发展大宗商品物流,探索构建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涪陵制造业物流供应链服务系统,支撑涪陵制造产业高质量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

   (三)培育现代金融业

1. 完善涉外金融市场体系。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来涪设立功能性总部、区域总部、结算中心、业务管理中心、法人子公司。积极发展合资证券、合资互联网保险、合资理财子公司、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标准化服务中心、信用增进机构、消费金融、金融租赁等新机构新业态。

2. 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开展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物流金融等服务创新,构建“本外币、境内外、离在岸”一体化跨境金融服务体系。积极融入“中新通”跨境金融平台建设,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引进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金融服务机构,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加强跨境金融风险防控。

六、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

围绕构建对外贸易发展新格局,加速推进货物贸易优化升级,积极扩大多元化对外贸易出口,加快推进传统服务贸易升级,着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加快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区建设,全力扩大服务业开放,厚植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实现对外贸易创新发展。

   (一)加速推进货物贸易优化升级

1.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涪陵支柱产业开放发展,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扩大汽车、薄板、电子信息、己二酸、氨纶、特种船舶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农产品出口。通过展会、品牌营销、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扩大出口市场份额。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大宗资源性产品及消费品进口,积极争取在涪陵设立免税店。深入推进涪陵区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建设,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开展创新保税加工业务模式,深化发展“委内加工”、国际分拨中转等业务,实现区内外联动发展。

2. 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对接并招引国内外优质电商项目,大力引进跨境电商项目落户涪陵综保区,促进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发展,建立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鼓励企业走出去建设海外在线销售平台、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和境外展示中心。探索“传统出口企业+跨境电商”“贸易代理+跨境电商”“跨境电商+产品”等模式,建立完善通关、退税、支付、物流等跨境电商服务体系,提升区内跨境电商企业发展质量。积极争取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积极发展总部贸易、转口贸易、保税贸易、二手车出口等贸易新业态。

3.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创新内外贸融合发展模式,完善进口商品分销体系,统筹内外市场双地展销模式,畅通国外商品国内销售渠道。大力推进以内促外,引导和支持内贸企业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发展经营模式、交易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商品交易市场。鼓励线上线下跨境交易模式,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扩大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产品销售规模。

   (二)加快推进传统服务贸易升级

1. 提升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构建公铁、铁水、公水等多式联运服务体系,提升运输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产业发展,引进或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经营模式先进、海外网络健全的综合物流大型企业。加大对国际货物运输服务发展的融资政策支持,提升国际物流运输的服务功能。

2. 推进教育服务贸易多元发展。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教育资源和国外留学生源。加强政策支持,提升区内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力度。支持相关高校开展境内外教育项目合作和课程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机构,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国际通行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

3. 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走出去”。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推进智能生态建筑产业园建设,推动智能建筑研究院、智能科技研究院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打造智能建造产业科创基地。推动优质装配式建筑企业借势“一带一路”发展机遇,通过输出全套装配式建筑产品及施工技术服务贸易等合作形式,大力开拓海外建筑市场。

   (三)加快发展新兴服务贸易

1. 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积极承接工程承包、工业设计、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健康护理等领域服务外包,大力发展跨境支付、市场分析、供应链管理、效益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推动服务外包提档升级。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服务贸易产业平台,打造第三代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依托5G技术,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引进服务外包龙头企业,积极培育2-3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

2. 积极培育数字贸易。加快助推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夯实数字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加快推动数字产业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培育优势数字贸易企业。鼓励开展“产业+数字贸易”深度合作,统筹推动数字产业与数字贸易的协调发展。

3. 推动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依托涪陵综保区,推动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承接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物流配送、财务结算、分销仓储等服务外包业务,推动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营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推动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

4. 支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探索以道地药材交易为主,通过线下基地与线上平台的无缝衔接,积极创建国家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以打造中医药产业科创基地为依托,搭建中医药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先进药企,加大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中医药旅游养生、中医药产品和药膳国际营销等项目发展。积极推动太极集团打造“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5. 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完善富有涪陵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项目和企业,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加大文化旅游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开放力度,推动与“两群”的互动融合,打造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世界酱腌菜(榨菜)产业创新大会高峰论坛等生态文化产品和地域特色品牌。引进国内外优秀文艺作品和国际精品赛事,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展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打造一批特色旅游项目。推动涪陵特色饮食文化“走出去”。

七、培育壮大新型开放主体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快培育外贸主体,引进优质外资企业,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境外经济合作,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外向度较高的新型开放主体,为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注入新活力。

   (一)加快推进贸易主体升级

1.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市场主体,做强龙头企业,做大规模以上企业,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重点引进培育国际化领航型企业,大力培育牵引性、带动性强的本土国际化企业。支持华峰集团、川东船舶重工、榨菜集团等设立独立贸易公司开展国际推广运营,建立境外营销服务保障支撑体系。加大国际出口名牌建设培育工作,鼓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质量检验,建立国际认可的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

2. 增强中小企业贸易竞争力。鼓励制造业企业、批发零售企业、电商企业等进行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开展进出口业务。积极培育小微企业,开展中小外贸企业成长行动计划,推进中小企业“抱团出海”行动。支持龙头企业搭建资源和能力共享平台,探索与中小企业组建企业进出口联盟。培育一批平台型企业,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报关、报检、物流、融资、退税、信保、法律等综合服务。强化招引和集聚一批具有采购、分拨、营销、结算、物流等单一或综合贸易功能的总部机构。建设一批进口商品直销基地,培育进口贸易促进平台。

   (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1. 优化外资投向领域。创新拓宽外资渠道,加大产业链薄弱环节招商力度,引进优质外资项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围绕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优势产业集群,引导外资投向数字经济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重点新兴领域和方向。现代服务业领域着力引进专业服务、现代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支持外商投资的相关政策,健全外商服务体系,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增强外资企业在涪发展信心。

2.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注重引资和引智相结合,深化“双招双引”模式,同步引进资金、人才、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管理经验等,提升利用内外资水平。以引进大项目、大产业、新经济业态为重点,注重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着力“懂你”招商,聚焦重点产业和地区,围绕欧美、日韩、港台等主要资本输出国和地区,开展精准招商活动。利用“互联网+”,打造内外互通覆盖主要资本输出国的招商网络与招商平台。突出专业招商,强化专业招商团队建设,建立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对接机制,共建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服务平台,承接沿海沿江产业转移。

   (三)积极推进市场主体开展对外经济合作

1. 大力推进跨国投资。明确对外经济合作重点领域,在新材料、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等领域,实施“本土跨国企业培育行动”,大力培育牵引性、带动性强的本土国际化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涪陵企业以东盟、中东欧为重点,推动优势产业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布局海外生产和营销服务网络。积极探索出口企业建立海外仓、体验店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产销一体化基地,完善关键产业链项目布局。从资源嫁接、政策扶持等方面支持鼓励企业抱团“走出去”,推动重点产业向重点国别(地区)的境外产业园区聚集。

2. 着力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构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创新合作机制,完善“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建立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三位一体”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规范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支持企业在境外投资经营中履行必要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注重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支持企业综合运用进出口保理、福费廷、进出口押汇、协议付款、协议融资等融资工具,提升市场主体融资能力和应对外部风险能力。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协调配合和信息互通等工作制度,高效运行涪陵区对外开放工作和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实现新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推进规划组织实施,务实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区商务委负责牵头统筹协调规划实施各项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协同推进责任目标完成。建立健全规划指标体系统计和评价制度,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的跟踪督查和中期评估工作,确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二)强化政策支持

一是用好用活用足既有政策。整合各类产业发展资金和建设资金,加强对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的资金保障。积极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产业投资引导、创业投资等基金,支持核心产业的发展,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向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功能区集聚。二是积极争取支持政策。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和全市战略,加强与国家和市级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争取更多政策、资金、项目向涪陵倾斜,加速涪陵作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重要支点建设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重庆市有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服务经济的政策和资金。进一步健全涵盖财政金融、产业投资等领域的开放发展政策体系。

   (三)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大力推进招才引智。落实推进“重庆英才计划”,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计划,聚集重点产业、核心技术,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熟悉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型干部队伍。引导本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推动跨国人才联合培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较高研究水平的智库机构和研究人员,争取取得一批重大战略研究成果。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在开放领域的就业支持力度。三是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实施人才服务证制度,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便捷服务,进一步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四)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和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求,聚焦物流服务、服务贸易和投资者权益等重点领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优化涉外政务服务水平。推进涉外行政审批便捷高效,持续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全流程。全面增强国际化服务意识和水平,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及时为企业参与境外投资提供对外贸易、贸易摩擦、风险预警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二是建立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营造公平透明稳定的外商投资政策环境,推进对外商投资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投资便利化程度。三是规范提升涉外法治水平。全面规范涉外行政执法,提升法治工作队伍的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提高各部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处理各类涉外关系的能力。四是营造畅通生态宜居的国际化城市环境。提升交通、医疗、教育等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完善涉外市场服务,打造良好的社会和公共服务环境,营造国际化文化生活服务氛围。







附件2


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榨菜)

“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涪陵榨菜产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了产业集群发展、结构优化升级、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三大目标。全区有榨菜生产企业41家,其中有榨菜重点龙头企业5家,榨菜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出口5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突破了0.6亿元,形成了完整的榨菜产业链和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成功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重庆唯一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青菜头)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之涪陵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等机遇期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关于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等谋划部署,榨菜产业将在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总体思路

“十四五”期间,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集约发展、创新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充分运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瞄准“未来榨菜”目标,加强政府引导,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加快产业集群促进榨菜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榨菜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产业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力争到2025年,立足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涪陵核心区,新增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8家以上,新增有实绩外贸主体超过3家,重点培育外贸龙头企业1—3家,榨菜外贸主体规模明显壮大,企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地工业总产值达130亿元以上,出口额达5亿元以上,建设成为全球榨菜出口基地,引领全球榨菜产业不断扩能升级。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榨菜产业提升

加强政策支持,从技术研发创新、企业培育壮大、榨菜质量安全、品牌宣传推介、市场开拓、产品和管理体系认证、境外商标注册和业务培训等八个方面给予奖励扶持,鼓励榨菜产业发展壮大。重点建设青菜头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基地、青菜头全机械化项目、青菜头冷链物流项目等重点项目。大力建设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引导行业前10强榨菜企业入园,打造企业集群,实现榨菜生产园区化。培育1—3家具有世界一流加工装备和一流管理水平的龙头企业,领航涪陵榨菜产业发展。加快产业智能化,促进涪陵榨菜做大做强。督促榨菜企业技改,提高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指导开发多形态、多口味、多功能的榨菜产品研发,提升成品榨菜附加值,将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打造为一个集智能制造、大数据管理、生态绿色、工业旅游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区,进一步推动涪陵榨菜产业提档升级。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重点,促进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地完善创新环境,组织基地企业共同出资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共同提升基地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点建设榨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用科技助推榨菜产业发展,加快榨菜产业升级,打造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榨菜产业科创基地。建设国家酱腌菜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引领西部酱腌菜产业创新、形成产业集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西部地区成为国内外先进的酱腌菜产品标准制修订、科研等国家级研究型检测基地。鼓励境外公司和科研机构在基地内设立相关研发机构,加快完成《榨菜》《方便榨菜》行业标准的修订,强化涪陵榨菜生产工艺主导地位,推动我国榨菜行业标准国际化。加强对生产、加工、经营大户、企业、合作社的技术培训。加快榨菜配套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项目,科技创新新包装,提升新品质。

   (三)加强品牌培育

推动基地建立品牌研发推广中心,推介自主研发的品牌产品,将涪陵榨菜证明商标进行商标国际注册,扩大现有行业品牌影响力,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支持并引导企业注册防御商标,预防国内及国际商标侵权事件。同时在现有行业主品牌之外,积极开发子品牌,形成各支线品牌相对独立、覆盖面广的市场环境。支持榨菜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成立国际贸易公司,建立涪陵榨菜出口联盟、行业组织,积极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拓展国际经贸合作空间。

   (四)建立国际营销服务体系

积极推动榨菜企业建立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市场,扩大境外销售渠道,建立和完善境外营销网络。推进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建立涪陵榨菜网络销售批发平台和专卖旗舰店,开拓线上海外市场,线上与线下共同发展,并进一步扩张国际市场。开展品牌营销,鼓励基地内企业在境外建设产品展示中心、产品配送中心、售后服务网点,提高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五)搭建企业经贸交流平台

探索建立榨菜市场交易中心和榨菜产业指数发布机制,支持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对接市商务委发布和组织的境外传统展览展销会和境内展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拓展国际经贸合作空间。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社交软件、短视频软件等新型工具进行线上推广。做好“中国酱腌菜产业联盟”、世界酱腌菜产业创新大会,拓展国内外合作平台。打造好“中国重庆·涪陵榨菜产业博览会”等展会,办好榨菜文化主题展示及旅游各类特色活动,积极对接周边区域和一批市外、国外的企业、机构等来涪参会参展,搭建产业合作、经贸交流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涪陵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榨菜)工作领导小组,规划和指导基地建设,做到统一规划、部署、指导、协调和管理,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形成横向联合、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基地与榨菜产业发展中心联合建立基地服务平台,共同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服务,帮助榨菜企业成长,协调解决发展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强化安全发展。

   (二)优化发展环境

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大对榨菜出口环节收费的清理整顿力度,完善出口环节经营服务性收费正面清单,加强对出口环节收费的监督检查,建立长效督查机制,切实做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工作;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项目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环节、缩短办理时限;进一步完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系统,切实服务企业。通过优化环境,强化服务支撑,为榨菜外贸转型基地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三)加大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用好财政专项资金。为基地内企业提供配套先进的技术支撑平台,帮助企业提高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的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基地企业在出口产品方面享受“通关一体化”便利,经相关部门批准,其出口产品可享受免检或便捷检验、绿色通道等待遇。




附件3


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船舶海工)

“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涪陵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主动适应航运市场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变化,顺应世界造船竞争和船舶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做强做优船舶及配套产品的出口,着力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军民融合、环境友好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实现了涪陵船舶出口持续发展。基地现有各类船舶修造企业1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规模以下企业6家,川东船舶重工、中江船舶、泽胜造船厂三个大型船舶修造企业,技术实力雄厚,形成了船舶建造的产业链。“十三五”期间,基地大力加快出口船舶转型升级,针对国际船舶市场新需求,积极开展高性能公务执法船、海上作业专业安保船、万吨级以上节能环保不锈钢化学品船、海洋渔业智能养殖装备等新产品市场开发工作,基地船舶产业实现总产值45亿元。

二、总体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涪陵区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三个重要、一个支点”战略定位,积极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聚焦互联互通,加快培育大平台、大通道、大物流三大开放新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有关工作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涪陵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船舶海工)建设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全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机遇,积极创造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到2025年,基地产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工作取得实效,涪陵船舶出口工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全区船舶工业年产值保持在50亿元左右,其中船舶配套产值1亿元,船舶出口总额5000万美元以上,出口船舶建造能力达10万载重吨/年,建成长江上游最大的特种船舶出口基地。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产业发展定位

根据国家《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总体要求,制定出口基地发展目标任务,完善船舶及配套产品鼓励发展目录,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岸线、土地等资源,合理调控产业投资,推动产品转型升级,从顶层设计推动船舶工业智能化发展,要求企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造船技术深度融合,逐步实现船舶设计、建造、管理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提升船舶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二)不断推进产业能力优化布局

围绕“绿色、环保、节能、智能”技术在船舶及海工产品中的应用,到2025年,船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重点发展的柴电混合动力、LNG动力、电力推进为主的15000吨级以下高技术特种船舶(不锈钢化学品船、特涂油船、沥青船、成品油船、LPG船等),提高中大型内河节能环保豪华游轮和中小型高性能军贸船、公务执法船(海警、海事、公安消防)及军品在船舶产品的比重。将川东船舶公司打造成为国家在西南地区中小型高端特种船舶、军品军贸及公务船舶总装龙头企业,力争在军贸船、军辅船、小型水面舰艇等领域方向上实现突破。探索建立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促进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修船业务,在船舶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基地利用现有的船舶生产基础设备设施,转移部分造船产能,大力发展修船业务,开展船舶维修保养、个性化改造、技术咨询、船用配件及易耗品供应等服务。

   (三)优化产品结构升级

积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加快培育出口新增长点,鼓励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推动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发展中小型LPG、LNG船等1—2型拓展船型;优化生产设计和关键核心建造工艺,形成一整套、全覆盖的中小型不锈钢化学品船设计、建造标准;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企业当年总产值的比率;力争将川东船舶公司企业技术中心打造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稳步推进实施船舶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设计,中小型智能船舶、LNG动力、电力推进、柴电混合动力、减震降噪、节能减排控制等高技术船舶建造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大力开展国际合作

继续扩大2500—15000载重吨系列不锈钢化学品船的国际合作客户,进一步巩固“川东化学品船”品牌。拓展中小型化学品船建造的客户,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承接建造5艘以上中小型不锈钢化学品船外贸订单。积极主动为国外船东提供融资租赁方案。大力开拓军贸船及海外市场,争取军贸船及其它外贸船舶产品订单实现新突破。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总体战略全面实施机遇为契机,在援建乌兹别克斯坦一期挖泥船成功交付基础上,积极争取后期挖泥船项目,同时开拓中亚其他国家及非洲国家市场。

   (五)健全营销服务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船舶企业建设国际营销服务网络,推动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通过投资、合作、海外并购等方式提高售后服务能力,防范贸易风险,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培育船舶配套产品交易市场,引导和支持船舶配套企业、社会机构参与船舶修造业的协作配套,做精做专船舶配套生产性服务业,为船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完善涪陵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船舶海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做到统一规划、部署、指导、协调和管理。按照“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协同配合、整体推进”的原则,探索与企业共建基地服务平台模式,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形成横向联合、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

   (二)规范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船舶海工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推进工作制度,规范各项工作程序,强化安全发展。积极推动船舶等社团组织建设,增强行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服务水平;落实外贸统计制度,强化对基地的跟踪监管功能;通过政策落实、平台搭建、环境营造等系列举措,加大企业人才服务保障力度,吸引和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持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三)加强政策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出口船舶、海工装备及装备企业的金融产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金融产品支持规模,以出口退税账户托管、出口信用保险质押等方式支持出口企业融资,缓解重点船舶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船舶企业创新,加大对船舶技术研发、国际营销和品牌培育等的支持力度。支持重点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新市场。设立专项资金,制定配套政策,鼓励船舶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国际性展会、境外宣传及推介,并给予经费补助。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