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020086700333/2021-00092
  • 主题分类
  • 物流(邮政)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涪陵区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1-09-01
  • 发布日期
  • 2021-09-10
  • 标题
  •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涪陵区物流业“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涪陵府发〔2021〕32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涪陵区物流业“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日期:2021-09-10 来源:涪陵区人民政府
字 号:

涪陵新城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涪陵区物流业“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2021年9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涪陵区物流业“十四五”及中长期

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前   言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服务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降低区域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高质量规模扩张具有重要作用。

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重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独特的库区深水航道资源、临港型制造业集群、大型港口为核心的物流系统,以及辐射我国中西部多个省份的强大综合立体通道网络,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制造产业链服务中心的潜能巨大。涪陵是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城市、“一区”连接“两群”的重要结点,依托重庆庞大的内需市场、丰富的消费资源,以及在空间距离上的靠近优势,有利于形成辐射中心城区的商贸物流服务网络,发展商贸物流的条件优越。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建立制造供应链物流、商贸配送物流服务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对加快涪陵区物流业转型、升级、扩张发展,对培育新的物流产业增长点和营造制造、商贸产业良好发展环境,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根据《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长江经济带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0—2035年)》《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与涪陵区住建、交通、商务、生态环境等部门专项规划充分衔接,制定《重庆市涪陵区物流业“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导涪陵区物流业中长期发展。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形势要求

国际产业分工与全面开放新格局对涪陵提出新要求。国际经贸形势错综复杂,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格局正深刻变化,我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对外开放布局不断向内陆延伸。要求地处内陆腹地的涪陵加快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有效衔接国内、国际市场,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有机结合与统筹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与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涪陵加快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出要加快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经济循环,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要求涪陵立足打造国家级内需产业集群,提升全区物流国际国内辐射能级,加快转变物流发展方式,用好库区深水航道资源,优化运输组织,提高多式联运组织效率和设施衔接、利用水平,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增强物流业发展韧性,实现涪陵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国家物流枢纽要求涪陵融入国家物流骨干网络。《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提出推动物流组织模式和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科学合理、功能完备、开放共享、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要求涪陵抓住机遇,利用良好的生产制造业基础,加快创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融入国家物流骨干网络,为打造依托库区深水航道和区域庞大内需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实现经济内外双循环和要素跨区域高效流通提供支撑。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与区域内需扩张消费升级为涪陵物流带来发展新空间。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来自内需,强大国内市场正加快形成,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速度、挖掘发展潜力、扩大发展规模的重要战略支撑。要求涪陵依托生产制造业基础,提前进行物流产业布局,构建辐射区域更广的物流网络,形成广覆盖、深通达的物流服务能力,推进物流业嵌入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区域物流位势和发展竞争力。

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求涪陵提升物流辐射能级。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产业协作共兴、物流服务一体等领域将率先行动,要求涪陵把握在成渝地区的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和水运条件,在港口物流、保税物流、多式联运等发展领域抢占先机,加强与四川腹地合作,提升对川渝地区的物流辐射能级。

“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与“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要求涪陵融入市域物流体系。重庆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和经济产业发展领头羊,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市委、市政府对涪陵区作出“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要求涪陵不断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功能和运行组织体系服务能力与水平,加快聚集国际国内物流服务要素,融入重庆市域物流枢纽网络,畅通国际陆海、江海联运物流大通道,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西部大开发和服务重庆发展战略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节 现实基础

区位交通条件优越。涪陵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是重庆主城都市区东部战略支点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开放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叠加下,融入国际、辐射区域、服务全市的物流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具有融入国家新开放战略的良好区位。作为重庆市重要市辖区,长江上游深水航道穿境而过,在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下,涪陵融入国际的区位条件逐步凸显。向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通过江海联运融入全球物流网络;向南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过陆海联运融入东盟陆路和全球航运物流网络;向西北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国际铁路联运融入亚欧物流网络。

——具有面向西南腹地进行物流辐射的良好区位。三峡库区可实现大吨位船舶常年通行,涪陵依托正在完善的铁路公路运输条件,以涪陵为产业和物流组织中心,再利用长江上游航运、铁水联运、公水联运等方式,通过与重庆主城都市区其他城区进行物流业务合作,具有面向西南腹地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部分区域进行物流辐射的良好区位。

——具有面向“一区两群”辐射的良好区位。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涪陵是重庆市版图的地理平衡中心,是通往重庆各区县平均距离最近的城区。从重庆市的空间结构看,涪陵是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区”连接“两群”的重要节点,围绕“一区两群”的空间格局,重庆市域范围内将形成“Y”字型的通道格局,涪陵具有衔接渝东北、渝东南,通达黔北湘西的区位优势。

——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形成。涪陵区境内航道通航里程110公里,通过航道和沿江港口整治,形成了以龙头港为核心的港口群,港口通过能力约3000万吨。现有渝怀铁路、渝怀二线、南涪铁路、渝利铁路等4条铁路干线,通车里程达到207公里,在各区县中排名靠前,涪陵铁路西站和白涛货运站形成了年约250万吨的吞吐能力。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超过6000公里,长涪、南涪、石渝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总里程达到175公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具有较强的公路货运服务能力。

经济产业规模庞大。2020年涪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5亿元,比上年增长4.3%,高于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从经济规模看,在重庆主城新区的12个区中,涪陵区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人均GDP等多项指标均位居首位,在重庆主城都市区的经济首位度较高,区域辐射能力较强。

——农业特色鲜明,榨菜种植规模大。2020年,涪陵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5.4亿元、比上年增长5.2%,增加值83.2亿元、比上年增长4.8%;青菜头产量高达162.6万吨,为榨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也带来了庞大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

——工业规模较大,主导产业空间聚集趋势明显。涪陵历来是重庆市工业强区,202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1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6.0%,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77户,其中50亿级以上企业7户。全区形成了材料、消费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清洁能源等六大主导产业,工业总体呈聚集发展态势,形成了涪陵(含李渡、龙桥)、白涛、清溪“三园四地”工业发展主战场格局,有利于工业物流规模化运作。

——服务业扩张势头明显,外贸增长势头强劲。近年来,涪陵区服务业加快发展,总体增速高于农业和工业,有效带动了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7%,增速在重庆主城新区的12个区中位列第一位;货物进出口总额116.1亿元,比上年增长38.0%,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亮点。内外贸持续高速发展为区域物流发展带来巨大增长潜能。

物流发展基础雄厚。近年来,涪陵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水公铁运输条件,物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港口物流、国际物流、快递物流等多种业态加快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物流治理体系不断理顺,物流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支撑。

——物流规模快速扩张,对经济支撑作用增强。2020年,涪陵区物流业增加值达到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公铁水完成货运量7513万吨、占全市货运总量的6.2%;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562万吨,居重庆主城新区第一,占全市水运总量的12.9%;公路货运量和铁路货运量稳定增长。涪陵物流业规模化发展和通道化、网络化服务,对生产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物流业态不断丰富,发展活力持续提升。在强大港口物流、产业物流支撑下,涪陵物流新业态不断涌现和发展。涪陵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国际物流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快递业务增长迅猛,2020年全区快递业务量达到3224万件,完成快递业务收入9879.9万元、增长29.1%,近5年来全区快递业务量扩大了4倍。国际物流、快递物流等新业态加快发展,为涪陵外向型经济和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动能。

——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集约化发展水平提高。依托库区水运条件和产业基础,形成了良好的港口和铁路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为涪陵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提供了核心载体。龙头港物流园区、攀华码头、黄旗码头和大石溪码头,以及蓬威石化码头、珍溪货运码头等公共码头和货主码头体系初步形成,港口设施规模较大,集约化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涪陵西站和白涛站等铁路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营高度集约。新大兴农产品物流中心等商贸物流节点规模不断扩大,韵达物流西南总部加快建设,覆盖区、乡、村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形成,并向物流规模化和集约化运作发展。

——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0年底,涪陵区物流企业达到929家,其中规模以上物流企业79家、3A级物流企业1家,物流从业人员超万人。全区水运企业44家,船舶355艘,运力151万吨,危化品运能占长江干线的40%;道路货运企业341家,货运车辆7600辆,运力115017吨。全区龙头物流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供应链服务能力,物流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物流政策与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物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近年来,涪陵区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扶持政策,2019年成立了涪陵区物流办,明确物流业发展主管部门,强化物流业发展管理工作,逐步理顺物流管理体系,推进物流统计体系构建,筹建物流行业协会,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涪陵物流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区经济体量、区位交通优势,以及承载的国家和区域性战略使命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物流产业总体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够明晰,缺乏中长期行业规划指引;二是物流与产业、城市空间融合联动不足,不利于工业产业规模高质量扩张和商贸产业扩大辐射半径;三是港航物流资源分散,港口物流组织化水平不高、潜能未充分释放;四是铁路物流设施短板明显,多式联运服务能力不强;五是物流企业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缺乏,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六是智慧绿色物流发展缓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嵌套叠加机遇,落实市委、市政府赋予涪陵区“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在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担当更大使命、实现更大作为的工作部署,顺应新一轮全球经贸格局调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遵循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律与趋势,面向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和国际市场空间拓展,服务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产业集群,支撑重庆主城都市区,发挥对“两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走“科创+”“绿色+”发展路子,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水运开放口岸建设为牵引,以制造物流供应链体系、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和农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建设为支撑,着力优化物流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构建“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着力深化物流与制造、商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物流+贸易+产业”运行模式,着力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设施设备应用,打造开放共享、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系统,着力推动物流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加快推动全区物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将涪陵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为重庆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开放高地建设提供强大助力,为涪陵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战略牵引、超前谋划。充分体现涪陵区在我国西部多项战略叠加优势,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物流产业发展主方向,强化国际物流组织、区域物流辐射、产业供应链服务能力,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形成战略牵引下的涪陵区物流业发展新格局。按照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要求,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对经济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城市能级提升、区域要素聚集辐射的基础服务和战略功能,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和整体提升物流设施,储备充足的国际国内物流组织服务能力。

——网络融合、产业协同。统筹国际国内市场空间拓展,按照构建“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要求,统筹水路、铁路、公路、信息网络,以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为核心载体,以渝东公路商贸、白涛新材料科技城、新石快递、涪陵综合保税区等物流园区为支撑,全面实现物流、信息网络融合,形成涪陵临港物流发展核、白涛、清溪—珍溪、新石物流发展区和重点乡镇分类联动发展格局。围绕现代产业规模化、聚集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加强物流与交通、制造、商贸等产业融合,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探索通道经济、枢纽经济新范式,培育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品质提升、绿色智能。积极推广使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高标仓、智慧仓等现代物流设施建设,推动设施网络、技术装备、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提升物流产业发展品质。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牵引现代物流高端化、高效化发展,优化物流服务组织和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与装备应用,统筹存量与增量需求培育、硬件设施与软性环境建设、常态物流服务与应急物流精准保障,打造常态与应急统筹发展的绿色智慧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产业全生命周期智能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规划引领、一体组织。按照“全区一盘棋,物流一张网”目标,发挥物流规划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服务体系构建方面的引领作用,推动物流资源向有市场需求的枢纽园区和规模企业逐步集聚,支持和引导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做大做强,在物流运行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按照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城镇体系、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要求,优化创新一体化物流服务组织模式和现代化物流治理体系,营造良好物流运行条件,全面加速物流服务品质、效率提升步伐。

第三节 发展定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制造业供应链运营基地。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利用三峡库区深水航道条件,以打造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为核心依托,高效串接白涛、清溪—珍溪、新石片区物流节点,开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利用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良好条件,扩大面向川渝及西南辐射腹地的原材料供应和工业品物流组织,延伸大宗商品交易结算、期货交割、供应链金融等高端供应链服务,将涪陵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制造业供应链运营基地。

——长江上游重要多式联运组织基地。利用不断完善的水铁公一体的多式联运条件和长江乌江水运优势,依托龙头港及物流园区、涪陵西站等设施条件,以开展面向“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工业原材料、工业品、大宗商品的国际多式联运组织为牵引,高效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分拨配送网,开展国际国内多式联运组织,做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辅枢纽。加大指定口岸申建力度,联动涪陵综合保税区,扩大国际商品进口,面向长江上游地区进行商品辐射,将涪陵打造成为长江上游重要多式联运组织基地。

——重庆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利用涪陵地处重庆市中部地理中心的良好区位条件,依托涪陵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地位,充分发挥好涪陵支撑“一区”、辐射带动“两群”作用,加大对全区电商快递、专业市场、专线运输、零担物流等资源整合,以渝东公路商贸物流园区为载体,延伸拓展冷链、区域分拨和城乡配送业务,面向“一区”“两群”及更大范围提供农产品、城市消费品等商贸交易和物流组织,将涪陵打造成为重庆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涪陵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把握当前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内需升级扩张机遇期,发挥物流产业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加强物流与交通、制造、商贸等产业融合,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促进物流与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发展,推动农业品牌化、制造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商贸业高端化发展,引领涪陵经济产业新一轮高质量规模扩张,带动涪陵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将物流业打造成为涪陵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内通外畅、多级网联、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制造业供应链运营基地、长江上游重要多式联运组织基地、重庆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城市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

物流基础网络基本完善。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面积超过500亩物流园区数量超过4个(龙头港物流园区、韵达快递物流园区、涪陵综合保税区、涪陵渝东公路商贸物流园区等),指定海关监管场地达到3个(涪陵综合保税区、龙头港水运口岸、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等),标准化库房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冷库库容超过3万立方米。城乡配送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物流基础网络基本完善。

物流服务品质和运作效率大幅提升。全区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20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至12.5%,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1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物流运营组织水平大幅提升,物流企业集中度显著提高,物流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5家。全社会货运量年均增速5%左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500万吨,铁路货运量达到700万吨,快递业务量(进出港合计)达到1.5亿件。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万标箱,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物流全程“一单制”稳步推进,集装化水平显著提升。

应急物流、智慧物流和绿色物流发展成效显著。应急干线物流、城市配送、网点快递组织保障能力和技术含量显著提升。智慧运营组织水平明显提高,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实时查询和全面共享,物流企业信息化率超过90%,智能仓储、高位货架、自动分拣等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物流仓储设施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绿色物流体系稳步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现代物流治理体系与调控机制更趋完善。物流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朝着现代化不断迈进,物流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物流领域行政审批改革不断深化,与全市物流管理体制机制形成良好对接,与周边区域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深化,物流信用体系逐步完善,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新能源货车扶持政策、城乡配送通行保障体系、无车承运人行业准入、应急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和运营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应急物流保障与响应机制、运行协调机制基本建立。

到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制造业供应链运营基地、长江上游重要多式联运组织基地、重庆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基本建成,物流要素和产业要素聚集辐射能力大幅拓展,物流基础网络畅通完善,物流服务质量全面升级,物流成本大幅下降,产业聚集、资源配置、空间拓展功能显著增强,物流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物流业成为引领型支柱产业。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构建“6+6+1”物流大通道

充分利用并拓展长江、乌江深水航道,加快在建、规划的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全面构建东向鄂西、西向成渝、南向黔北、北向陕南以及渝东北、渝东南等6条对外物流大通道。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融入全市开放大格局和国际物流大网络,大力建设重庆国际物流辅枢纽,衔接进入重庆对外6大国际物流大通道(即亚欧国际物流大通道、长江黄金水道江海(铁)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蒙俄国际物流大通道、孟中印缅国际物流大通道和中尼印国际物流大通道)。依托重庆江北国际航空枢纽和规划建设中的涪陵五马机场,快速接入畅通全球主要地区的航空物流大通道。

图1 涪陵区对外物流通道示意图



第二节 形成“一核三区”物流

发展空间格局

一核——涪陵临港物流发展核心区。依托涪陵临港经济区良好的铁公水空物流发展基础,以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涪陵综合保税区、渝东公路商贸物流园区、涪陵五马机场物流中心为载体,进一步整合周边港口、商贸物流资源,提升物流组织化服务水平,打造涪陵临港物流发展核。

三区——白涛物流发展区、清溪—珍溪物流发展区和新石物流发展区。围绕白涛新材料科技城、清溪工业园区和新石园区组团,通过整合区域工业、装配式建筑、快递物流需求,打造公共服务型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为企业提供高品质物流供应链服务,支撑三大片区产业扩张,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图2  涪陵区物流业发展空间格局


第三节 打造“一枢纽四园区多中心”

物流节点网络

一枢纽——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按照重庆市物流规划确定的全市物流枢纽布局方案,以龙头港物流园区为核心,加快铁路专用线等多式联运设施建设,补齐国际物流、物流信息化等短板,完善片区物流服务功能,联动万州和长寿共同申报建设重庆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四园区——涪陵渝东公路商贸物流园区、白涛新材料物流园区、新石快递物流园区、涪陵综合保税区。涪陵渝东公路商贸物流园区选址龙桥街道,通过整合城区农产品物流中心、专业市场、分散库房、零担物流、各类快递分拣中心等相关物流资源,打造服务涪陵、辐射周边的以商贸物流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白涛新材料物流园区依托白涛铁路货运站和专用线,联动大石溪码头,扩大园区规模,整合区域工业品和危化品物流需求,开展公铁联运、公水联运物流组织。新石快递物流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承接韵达、极兔的区域分拨和配送业务,打造服务成渝的专业快递物流园区。涪陵综合保税区进一步加快保税物流设施建设,加强与攀华码头合作和功能整合,加大对满足成渝地区高品质内需商品的进口力度,拓展保税展示交易等功能,打造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际物流运作基地。

多中心——清溪金属材料物流中心、珍溪建材物流中心、涪陵国家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涪陵铁路西站危化品物流中心、涪陵空港物流中心等专业物流中心。利用清溪良好的产业基础,加大区域物流资源整合,打造以服务清溪工业园区为主的金属材料专业物流中心。利用珍溪建筑石料专业码头,联动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园区,打造珍溪建材物流中心。利用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榨菜生产交易中心建设契机,配套建设集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电商快递、冷链物流于一体的专业榨菜物流中心。改造涪陵铁路西站,建设铁路危化品物流中心,争取广涪柳铁路在涪陵高新区设站,建设专业铁路物流中心,探索渝利铁路涪陵北站货运功能,提升涪陵多式联运发展水平。结合涪陵五马机场建设契机开展空港物流中心规划建设,有序推动航空物流发展。在龙潭、百胜、增福等乡镇依托青菜头、大米、土鸡等种植养殖特色,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布局专业物流中心或配送网点,联动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和各物流园区,构建覆盖涪陵城乡三级物流网络。

图3 涪陵区物流节点空间布局示意图


第四章 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第一节 枢纽选址与功能定位

枢纽选址。根据《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年)》,综合考量涪陵区位交通条件、产业空间布局和物流基础设施现状,选址龙头港物流园区作为重庆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承载核心区之一,总占地面积约4600亩。

图4 重庆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

枢纽功能

——基本功能。包括水路干线运输功能、铁水与公水多式联运功能、制造业供应链集成服务功能、区域分拨及仓储配送功能和国际物流服务功能,重点为涪陵及周边地区的生产制造业提供集成物流服务、供应链物流、分拨配送、干线物流组织服务,以提升涪陵生产制造业综合竞争力。

——延伸功能。包括大宗商品交易结算功能、期货交易交割与结算功能和物流信息服务功能,重点延伸涪陵生产制造业的供应链服务链条,提升涪陵国家物流枢纽的价值创造能力。

枢纽定位

——长江上游重要生产制造业供应链服务平台。发挥背靠龙头港的水运大运量优势,利用全区良好的生产制造业基础,以培育壮大资源利用型和满足区域内需的临港产业为突破口,为其提供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分销的供应链服务。利用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大力发展铁水、公水联运,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西南、西北等地区提供物流供应链服务,打造长江上游重要生产制造业供应链服务平台。

——区域性大宗商品物流组织中心。依托龙头港开展的大宗商品内河、江海、铁水联运业务,面向辐射腹地,开展粮食、新材料、金属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保税物流、交易结算、期货交割,利用园区后方产业园区延伸加工等产业链条,面向辐射腹地开展区域分拨配送,打造区域性大宗商品物流组织中心。

第二节 枢纽空间布局

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划分为集装箱作业区、大宗商品物流区、保税物流区、铁路多式联运区、航运交易与物流云运营中心、仓储配送区等6大功能区。

——集装箱作业区。位于龙头港上游集装箱泊位后方,依托港口良好的集装箱作业条件和港口辐射腹地的物流需求,主要布局集装箱堆场、装箱与掏箱作业区,配套龙门吊等设施设备,开展集装箱的相关物流服务。

——大宗商品物流区。位于龙头港下游泊位后方,依托沿江散货和件杂货码头,主要布置散货堆场、展示交易中心,为大宗商品货物提供存储、展示、交易等服务功能。

——保税物流区。位于集装箱作业区北侧,主要从事进出口货物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货物存储、对所存货物开展流通性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进出口贸易及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维修,商品展示等相关国际物流业务,并布设相应设施。

——铁路多式联运区。依托进港铁路,主要建设铁路专用线、铁路货场、站台库等设施,利用渝怀铁路等铁路通道,开展集装箱、大宗货物的铁水联运。

——航运交易与物流云运营中心。位于进出港大道与铁路多式联运区之间,主要布置综合管理与物流信息中心、停车场及生活配套区。重点建设航运交易及物流信息大楼,开展区域港口、码头和航运资源整合,提供订船、订舱等服务。

——仓储配送区。位于大宗商品物流区和集装箱作业区后方,由两大片区构成,分别服务于大宗货物和集装箱货物仓储集散,主要布置货物仓储、流通加工厂房等设施,开展仓储、流通加工、区域分拨配送等服务。


图5 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龙头港物流园区)功能布局图


第三节 枢纽建设运行

港口整合

——基于龙头港组建涪陵港口集团。以龙头港为中心,探索组建涪陵港口集团,率先整合大石溪码头等码头,形成涪陵港口整体竞争优势。积极争取重庆市政策支持,将黄旗码头股权收储转移至港口集团。针对攀华、珍溪等民营码头,采取收购、股权合作、参股、运营合作等方式,对其股权和业务进行整合。

——明确各港口码头职能和业务分工。为避免码头的同质化竞争和无序发展,促进港口集约化发展,制定各港口码头的职能和业务分工。总体上将龙头港打造成重庆的枢纽港,大石溪码头主要服务于白涛工业园区,黄旗码头转型为客运服务码头,其他以货主码头为主,作为龙头港的有益补充。

枢纽建设。重庆龙头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投资建设主体,发挥两大股东重庆市涪陵交通旅游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重庆航运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方面的丰富经验,进一步强化在港口物流、多式联运、集疏运网络、对外通道等方面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能力。

枢纽运营。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的运营主体为重庆龙头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依托重庆龙头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母公司优势资源,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开展港口码头、集装箱作业等物流业务运营。积极参与全市港口码头运营整合,针对铁路专用线、国际物流、仓储等功能区,引入投资伙伴,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共同推进枢纽建设运营和功能完善,积极加入国家物流枢纽联盟(NLHA)。

第四节 枢纽“干支配”业务

干线业务。干线物流业务是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的核心业务,是支撑涪陵加快融入国家干线物流网络,面向全球进行原材料采购和商品辐射,进行干线物流组织的主要载体。干线业务以水运、水铁联运等为主,主要面向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陆海新通道开展干线大运量运输组织,参与全国物流骨干物流枢纽网络建设,提升涪陵的物流枢纽地位。

支线物流业务。支线业务是增强区域辐射能级,与干线业务实现有机衔接的关键业务。以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为中心,通过铁水、公水联运和内河水运,面向周边300公里左右的区域进行货物的集散,既满足周边需求的粮食、矿石、食品、新材料、化工产品、金属材料由外地干线运输至涪陵,涪陵本地生产的商品也通过支线物流网络运至周边地区。

配送业务。主要以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为中心,通过公水联运,以面向周边50公里和重庆中心城区进行工业原材料、食品、消费品等货物的配送。本地的配送主要是涪陵城区及周边乡镇,重点针对白涛、清溪、涪陵高新区进行原材料配送,以及面向涪陵中心城区开展食品、消费品的集中配送。

第五章 构建制造业物流供应链体系

第一节 建设涪陵制造业物流供应链服务系统

构建涪陵制造业供应链发展系统。构建由供应链基础设施、供应链物流网络、供应链一体化平台、供应链运营企业等组成的涪陵制造业供应链发展系统,打通正、逆向供应链各环节,集聚需求、统筹资源,提供更加高效、专业、简捷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面向涪陵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重点行业,合理利用港口、铁路和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资源,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的全供应链物流服务。

强化制造业供应链组织与运作能力。重点结合“一枢纽四园区多中心”物流节点网络,推动枢纽园区及物流供应链运营主体嵌入重点产业供应链,匹配制造周期与供应体系需要,有效提升制造产业供需对接时效性与可靠性。加强对涪陵制造业原材料和产成品供应链的数据采集分析,围绕存量产业供应链原材料供应与产品辐射方向和未来产业突破方向,加强规模化公共化供应链组织服务能力,构建以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为组织中枢和运作载体的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

提升重点产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产业构建完善全产业链等物流供应链服务系统,支撑涪陵制造产业高质量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推进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动行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非核心生产性服务剥离,推进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增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供应链流程优化,提升采购、制造、整车销售、零部件及售后服务一体化衔接水平,满足多元化渠道,实现上下游协同与风险控制。推动食品、医药产业基于大数据提升预测能力,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物流体系整合,优化仓储供应链布局,通过智能调度、共享仓配、外包模式、众包模式及前置模式综合解决供应链成本上升问题。

加强物流供应链与生产制造融合。依托枢纽建设运营主体企业及大型物流企业,嵌入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链条,增强与供应商系统对接,建设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实时共享的供应链采购协同平台,推行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实现供需精确匹配,减少库存积压,降低交易成本。支持枢纽服务系统与生产制造企业系统对接,建设采购、分销、仓储、配送等全过程供应链协同平台,引导生产端优化配置生产资源,加速技术和产品创新,按需组织生产,合理安排库存。

第二节 打造高效协同供应链服务网络

建设供应链枢纽基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依托构建集疏运通道网络,对接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体系,打造全球化工制造业供应链服务枢纽,形成集多式联运、集散中转、分拨配送、交易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供应链组织中心。加快完善新材料、中高端装备国内外分销和服务网络,加强与各物流枢纽、沿海港口、海外节点的协同联动,拓展以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为运作中心的国际供应链条。

推动国际陆海通道组织链延伸。加强物流供应链环境改善下的新型业态开发和服务链条延伸,深度参与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形势下国内产业集群分工与转移,形成基于“一带一路”的面向全球的贸易、生产、服务网络。以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等新型运输组织网络的不断扩张为契机,打造陆海双向开放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建立国际运输、联运提单制度,以“物流+产业+信息+结算”的链条组织形式,培育新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全面融入国际贸易运输体系、贸易体系、价格体系和渠道体系。

优化大宗商品物资物流循环网络。加强矿石、钢材、铝、化工新材料、粮食等大宗物资干支仓配组织功能,畅通长江、陆海新通道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部地区大宗物资流通通道,加强依托三峡库区深水航道的大宗商品内循环物流系统构建,沿深水航道两岸进行产业链延伸。加快发展重载运输,研究利用集装箱班列开展高附加值工业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以龙头港、大石溪码头、攀华码头、蓬威石化码头等为重点,加快码头资源整合,优化布局和完善大宗物资物流节点设施,加大铁水联运、水水中转比例,推动“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构建集大宗商品保税交割、仓储、干线运输、区域分拨、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体系。

第三节 全面推进涪陵制造业

供应链服务化进程

提高制造业供应链服务水平。转变制造业物流管理与运作模式,顺应现代产业组织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推动涪陵制造业企业推广应用物流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不断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提高生产组织效率与效益。改善制造业企业物流服务方式,鼓励基于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物流服务外包,提高企业物流服务与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服务成本。加强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智能仓储、智能配送,提高采购、生产、配送、销售效率,实现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畅通链条的目标。

加强供应链协同制造。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应用精益供应链等管理技术,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协同的供应链体系。推动制造企业积极引用MRPⅡ、ERP、QR、VIM、JIT等供应链管控技术,提高采购、生产、销售、配送效率。鼓励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制造业企业向上下游拓展研发设计、解决方案、市场营销、分销、售后服务、技术培训、融资租赁等增值服务,推动制造供应链向产业服务供应链转型。发展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资源高度共享为特征的虚拟生产、云制造等新型供应链模式。

引进培育现代供应链服务企业。鼓励企业按照专业化要求将采购、配送、仓储等非核心业务外包剥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引进、培育专业化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通过专业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与手段,调整优化工业园区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制造业全链条业务流程,促进供应链在原料保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的作用从单个企业内部扩展到整个产业链,加快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打造。依托现代供应链服务建立涪陵特色的国际供应链网络,引导涪陵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产业扩大辐射腹地,推动涪陵生产制造业由中间产品向内需型终端产品延链,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推动由生产制造中心向供应链组织中心转型。

第四节 强化供应链平台一体化运作水平

建立涪陵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服务平台。以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围绕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企业联盟,打造现代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服务平台,促进链条上资源整合和流程整合,使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畅通、有序、高效。促进以联盟、信息化合作的方式形成强大的跨区域供应链实体服务网络,推动物流交易、电子结算、仓单质押、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减少物流环节,共建诚信体系,降低制造业成本。

积极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信息资源整合。紧密结合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信息网络建设,开放信息平台接口,协同制造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功能。提升数字技术服务能力,加强对物流供应链大数据分析应用,增强需求捕捉力与供应响应速度。加强推动感知技术在制造供应链关键节点的应用,促进全链条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可视化。联动原材料供应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物流企业、金融服务企业,提供精准供需匹配、智能预警调控、掌控运行全局和数据决策支持等功能,开展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销售商的全流程信息共享及增值服务。

建设大宗商品采购分销平台。培育引进大宗商品采购、分销供应链平台企业,形成国际制造业合作合力,围绕全球资源布局,依托江海联运通道与铁路运输通道,利用跨国企业全球资源网络提高协同采购与分销能力,针对矿石、钢材、铝、粮食等大宗商品提供集中采购、跨境B2B电商平台采购等供应链采购和分销服务,形成一站式的采购与集成平台。

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以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大数据体系为支撑,为涪陵制造业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授信支持,开发兼具标准化和个性化的供应链融资产品,运用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等动产抵质押模式,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资金便捷周转渠道。健全供应链金融担保、抵押、质押机制,鼓励供应链金融机构依托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开展应收账款及其他动产融资质押和转让登记;支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机构围绕供应链布局融资链,探索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建立供应链企业服务中心,利用科技金融手段打造供应链金融服务,帮助小微企业与优质金融资源对接。围绕生产制造业大宗原材料和产成品,拓展仓单质押、交割结算等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升涪陵制造业供应链控制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第六章 构建现代商贸物流体系

第一节 加强商贸物流顶层设计

站在融入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高度,结合考虑涪陵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商贸资源禀赋等发展基础,系统谋划全区商贸物流发展的战略定位、基础设施布局、服务体系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等问题,在全区物流业发展一盘棋下实现商贸物流集约发展,以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商业模式创新和品质提升为主线,加快构建和完善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农产品冷链、区域快递、大宗商品交易、专业市场等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发展格局,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重要商贸流通节点和重庆重要商贸物流中心。

第二节 建设商贸物流基础设施

打造综合服务型商贸物流园区

——园区选址。按照资源整合、功能聚集、便于辐射的原则,选址涪陵西高速公路互通附近,建设渝东公路商贸物流园区。用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1500亩)左右。依托南涪高速公路、石渝高速公路、李渡长江大桥等对外交通通道,面向涪陵新老城区的配送距离均在6公里左右,距离重庆中心城区仅80公里左右。

——园区定位。立足本地商贸物流需求,整合全区分散的商贸物流资源,实现农产品商贸、专业市场、电商快递物流、公路零担货运、仓储配送等商贸物流功能集约化发展,面向涪陵、周边地区及重庆中心城区开展商贸物流服务,将渝东公路商贸物流园区打造成区域性生活消费品交易集散地、重庆中部商贸物流枢纽、商贸物流融合发展示范区。

——园区功能。一是农产品商贸物流功能,可将新大兴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贸物流功能整体迁移至物流园区内,作为园区启动发展的核心功能。二是冷链物流功能,围绕农产品交易和涪陵本地农产品种植产生的冷链需求,提供保鲜、冷冻等服务。三是公路港功能,整合全区分散的公路货运、零担物流、专线运输资源,集中打造集车货匹配等于一体的智能公路港。四是电商快递物流功能,整合全区电商和快递物流资源,实现电商和快递物流的集约化发展。五是仓储配送功能,围绕全区各类专业市场、居民生活消费的各类物资的存储和配送需求,建设标准化库房,实现全区生活消费品的集中仓储和共同配送。六是商品交易功能,整合全区钢材、大宗建材、农资等各类专业市场,实现商贸功能集约发展,促进专业市场与物流的互促发展。七是综合服务功能,围绕各类商贸物流业态,提供展示交易、结算、办公等各类综合服务。

——建设运营模式。采取“政府负责规划管理、企业主导建设运营”模式。由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的总体规划,明确园区的空间布局和用地性质,严格按照园区的功能布局进行招商,并对园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和周边集疏运道路进行建设。园区具体的物流功能区建设和运营由市场化的企业进行,各职能部门对各功能区建筑形态、建筑规模等进行审核,避免物流园区的各功能区的设施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完善商贸物流节点网络。依托韵达、极兔物流项目,加快项目建设力度,推动农产品电商等业态与快递物流融合发展。围绕服务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榨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优势,建立产地型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快乡镇、村、社区特色商贸物流节点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商贸物流配送网络,助推乡村振兴。

第三节 完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

拓展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在既有电子商务产业园及“涪陵e生活”乡村电商服务站基础上,拓展电子商务业务领域和服务内容。一是推进专业商贸市场电子商务发展,鼓励新大兴农副产品、建玛特等专业市场搭建电子交易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发展格局。二是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发展,依托涪陵综合保税区建设跨境电商结算中心、物流中心,培育跨境电商企业和国际物流企业,实现跨境电商货物快速通关、高效中转集散,形成境内外电商双向互动发展格局。三是完善电子商务配套物流快递服务体系,在现有城乡配送网络基础上,借助韵达、极兔物流西南总部发展电商区域分拨中心和干线快运网络,争取建设海外仓,支持电子商务实现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国乃至全球辐射。

强化国际贸易物流体系。依托涪陵综合保税区和龙头港口岸开放,强化国际贸易物流体系。一是抓住川渝地区内需扩张的重大机遇,积极申请进境粮食、肉类、水果等指定口岸,加大粮食、肉类、水果等各类商品的进口规模,在涪陵综合保税区加工和集散交易后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行分拨配送。二是优化提升口岸功能,完善龙头港口岸基础设施和海关查验监管场所,打造铁水混合型口岸。三是提高口岸运营效率,改善口岸通关服务,推动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进电子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区域口岸通关一体化。

做强区域快递服务体系。以临港经济区快递物流项目建设为起点,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快递快运企业在涪陵设立区域性总部基地,提升快递业务量和投递量,增加快递业务收入。完善涪陵本地城乡快递服务,按照“全区快递物流中心—乡镇(街道)快递站—行政村(社区)快递服务点”三级体系,实现城乡快递服务全覆盖。

建立大宗商品交易体系。结合涪陵港矿石、钢材、煤炭、油气、化工产品、粮食等资源转运集散基础,与上海、大连、郑州、渤海等国内主要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合作,开发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构建集在线交易、实物交割、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大宗商品采购交易服务体系。一是借助重庆在金融、信息、人才和贸易交流方面的综合优势,建设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二是在涪陵龙头港物流园区建设矿石、钢材、新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现(期)货交割基地。三是完善大宗商品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仓单质押、保兑仓等大宗商品金融衍生业务,实现价值链提升。

优化专业商贸市场体系。整合现有分散的商贸市场资源,重点打造三大专业市场集聚区。一是鹅颈关专业市场集聚区,重点发展小商品、汽车零售、家居建材、农资及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二是涪陵新城区专业市场集聚区,重点发展榨菜交易、汽车零售、家居建材、农副产品、商品共同配送专业市场。三是龙桥专业市场集聚区,重点发展粮油、汽车、机电、废旧资源、化工产品交易市场。

第七章 推动物流重点领域发展

第一节 持续拓展国际物流服务能力

构建国际物流设施联动服务体系。整合国际物流设施及运营主体资源,加快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与各工业园区联动、涪陵综合保税区与各物流园区联动、涪陵港与重庆港联动的多层次国际物流设施联动服务体系,推进与沿江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桥大通道主要国际通道重要枢纽、港口等联动发展,实现工业制造、消费流通面向区域乃至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和产品辐射,提升面向全球的开放型经济国际物流服务水平。

加强与重庆国际物流通道衔接。抓住重庆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机遇,以联通国际的水运、铁路为特色,融入重庆“铁、水、公、空”国际立体物流通道网络。加快发展国际多式联运,畅通涪陵至长江经济带、我国东部沿海和全球各主要港口、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依托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联动涪陵综合保税区,完善口岸功能,畅通依托长江的江海联运和依托陆海新通道的国际联运通道。

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国际物流组织功能。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及港口后方高起点规划建设,以长江黄金水道江海联运、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以及联通重庆中心城区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铁路联运等为主要方向,强化与成渝双城、长三角、北部湾、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等国际物流联系。依托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建成集海关、检验检疫、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代理、国际物流、保税物流、保税仓储、国际供应链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推动国际物流发展要素资源高效集聚。

增强区港联动提升国际保税物流功能。依托龙头港加强水运口岸建设,构建以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涪陵综合保税区为核心的国际物流组织中心,创新保税物流监管运作模式,推行相关自贸、保税政策复制试点应用。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巨大内需带动作用,谋划肉类、冰鲜水产、食用水生动物、粮食等功能性口岸建设,加强保税加工转内销的物流一体化运作。

第二节 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

加快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涪陵榨菜等农产品种植规模大的综合优势,推动产区合作社、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等建设产地公用型预冷库,加快补齐“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重点开展农产品的预冷、分级和粗加工,鼓励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涪陵农产品的附加值。

打造集散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以新大兴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搬迁为契机,在渝东公路商贸物流园区内建设集农产品交易、冷链物流、区域分拨、城乡配送、金融结算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重点满足涪陵及周边地区对农产品冷链的需求。推广重庆市城乡冷链物流体系,依托涪陵的区位优势,开展面向周边地区的冷链物流分拨配送。

完善国际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充分利用涪陵综合保税区等国际物流发展平台,加快公共型保税冷库建设,以满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庞大的内需为重点,进口国际肉类、海鲜等冷链食品,在综合保税区加工、通关集散后面向周边地区进行配送,打造区域性国际冷链物流运作基地。

第三节 着力推进智能智慧物流发展

搭建智慧化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协同万州、长寿加快搭建重庆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水路、铁路、公路、港口等运输节点的信息发布、航运信息交易、车货信息匹配、物流线路优化、多式联运解决方案以及政府监管、政策发布等功能,积极对接全国统一的国家物流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与其他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信息互通共享。加强平台与交通、公安、海关、市场监管、气象等部门的公共数据信息互联,为完善物流信用环境和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提供数据支撑。

加强多式联运智慧信息协同。积极推广应用重庆市智慧长江物流工程,对接各类航运、铁路、公路运输需求企业、货运代理企业信息资源,以集装箱、杂货、散货等运输需求单元化服务为交易内容,创新交易结算机制,打造供需合理匹配交易的多式联运交易平台,嵌入国家物流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引导沿长江班轮化运输、中欧班列运输、陆海新通道铁路班列运输、公路干支线运输的智慧供需匹配,吸引需求资源加速聚集,推动信息互联互通,延伸交易结算等服务功能,提升多式联运组织化水平。

提高智慧物流配送服务能力。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物流大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和决策服务系统,加快发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消费者需求挖掘、精准营销、精准物流和市场决策等商业化服务。增强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港物流园区)、渝东公路商贸物流园区及各类配送中心智慧化共同配送水平,完善路径优化、循环配送等智慧物流功能,提升涪陵公共配送服务能力。推进城乡物流配送全链条信息共享,完善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末端信息网络。

加强智慧智能物流技术应用。鼓励物流枢纽、物流园区、港口、铁路场站广泛应用物联网、自动驾驶、5G、北斗导航等技术,推广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引导运输车(AGV)、智能分拣和装卸设备的规模应用。推动自动驾驶船舶、自动化码头和堆场发展。加快推进城市智能快件箱应用,推动智能快递箱在居民区、政府机关、学校、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全面布局,鼓励引导第三方运营企业推进智能快件箱建设。

第四节 全面提升绿色物流发展水平

大力倡导绿色制造供应链。推进物流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进度,鼓励物流产业借助实体店、网店及互联网平台采购绿色、低碳产品,使用可循环、可降解的绿色包材,减少过度包装和二次包装。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快递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绿色流程再造,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积极推行绿色流通,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培育绿色消费市场,鼓励流通环节推广节能技术。

优化绿色物流运行模式。加强龙头港等枢纽园区绿色物流发展,推广应用节水、节电、节能等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整合全区物流设施资源、企业资源、组织资源和信息资源,减少返空、迂回运输,实现行业集约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优化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提高水运和铁路运输占比,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提高储运工具的信息化水平,促进行业节能减排。

推广绿色物流技术应用。推广LNG清洁能源新技术、大型电动设备、靠港船舶岸电使用装置等,打造绿色港口。重点实施新能源车辆技术改造工程,推广LNG、CNG等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和装卸设施,鼓励应用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运输配送车辆,配套建设加气站等绿色交通能源设施。采用绿色仓储技术和节能装备,提倡物流加工环节采用环保材料进行简单包装、重复利用与回收利用,推广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循环利用。

加快建立逆向物流体系。结合长江通道沿线、南向通道沿线经济产业特点,培育再生资源逆向物流回收产业,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提高资源再生及循环利用水平。鼓励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建设线上废弃物和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重点针对汽车产品、电器电子、轮胎、蓄电池和包装物等产品,优化供应链逆向物流网点布局,促进产品回收和再制造发展。

第五节 有效推动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健全应急物流管理机制。成立由区物流办和区应急局牵头,发展改革、交通、商务、民政、公安、卫生健康等区级相关部门及区物流协会、骨干物流企业为成员单位的涪陵区应急物流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制订应急物流运行方案,协调解决应急物流中的重大问题等。建立基于应急预案的计划调控机制、基于战略合作的集中协调机制、基于合同关系的互利协作机制,推动应急物流融合发展。

推动平急结合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区物流办和区应急局对社会应急物资储备统筹,优化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会同民政、国储等相关物资储备部门建立平急结合物资储备体系。以资源整合和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加强对储备物资、扩大生产物资、捐赠物资的统筹仓储调配能力,明确社会物流节点分工、完善物资仓库布局、增强储备能力、拓展应急物流功能,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有力的物流保障。

加强应急物流中转集疏配送能力。构建“干线衔接+枢纽中转+规模共配”应急物流模式,依托涪陵区各主要物流枢纽节点,加强枢纽的干线衔接与中转集散能力。依托物流信息化龙头企业,搭建应急物流供需对接信息平台,引导分散的物流需求通过平台进行整合。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分类优化完善城市配送、快递组织模式,调整政府监管协调方式,全面提高专业性物流配送、快递企业参与深度,发挥社区、小区、企业单位等组织配送作用。

第六节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

鼓励物流企业整合做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涪陵港口物流、快递物流、大宗商品物流等龙头物流企业广泛实施兼并重组、股份合作和资本运作,提升涪陵物流企业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国内龙头物流供应链企业的招商引资,鼓励其在涪陵设置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提升涪陵区物流整体效能。

提升物流企业业务运营水平。推动龙头物流企业深化与涪陵生产制造企业合作,嵌入客户企业的产销供应链,延伸服务链条,拓展采购、分销、厂内物流等物流供应链环节,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在快递、航运、铁路货运等重点物流领域,依托龙头网络型物流企业,鼓励其进一步拓展网络布局,拓展物流交易、物流信息、物流大数据服务等增值服务,加快涪陵融入全国物流运营网络。

做强专业物流企业。围绕农产品冷链、危险品物流等规模物流需求,鼓励冷链物流、危险品物流等专业化发展,并加强与国内网络型专业物流企业合作,降低涪陵产业发展物流成本。在大宗商品交易、航运交易、网络货运平台方面,加快补齐短板,培育专业化运营企业,提高涪陵区物流产业价值增值能力。

第八章 政策保障

第一节 进一步理顺物流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涪陵区物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区物流办负责召集,针对全区物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研究。按照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统一要求,进一步明确区物流办职责,将口岸规划、口岸开放、口岸功能拓展、口岸大通关协调、应急物流等职责统一到区物流办。设立区口岸物流发展服务中心,强化对重大形势、重大战略、重大问题、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综合服务支撑。指导企业成立区物流协会,搭建政企沟通、行业交流、资源整合和业务合作平台。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

第二节 强化重大产业项目物流前置评价

强化物流规划的约束作用,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全区港口、码头、铁路货场、物流节点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物流办要参与前置审查,出具项目发展意见,确保项目选址、规模、功能与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相适应。重大制造、商贸项目落地,要求投资主体提供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和物流成本分析报告,由区物流办出具评价意见,纳入区政府招商决策程序。

第三节 创新物流投融资政策

用好用活上级部门专项投资资金,设立物流调节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创新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资产证券化(ABS)、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融资方式,多渠道筹措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发展资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实施优惠利率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物流金融服务产品,开展仓单质押、存货质押、融资租赁、金融仓储、供应链金融以及票据融资等物流金融服务。

第四节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政策支持

积极利用各种政策平台,重点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关于物流领域的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加快重庆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申报。就沿江货运铁路、广涪柳铁路等支撑全区物流发展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与国家部委沟通力度,争取相关项目尽早获国家批复和资金支持。加强与重庆市物流部门沟通,重点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多式联运、物流信息化等领域争取支持。

第五节  营造一流物流营商环境

推进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审核流程,完善物流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加快推行物流快递企业“一照多址”。推进物流与公安、市场监管、税务、金融等部门诚信系统信息对接和共享,建立行业许可、市场信用、市场监测等体系,完善社会诚信管理制度。用好用足国家和重庆市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土地政策,综合运用“增减挂钩”等政策保障物流用地,鼓励通过“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供应土地。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合作,组织开展物流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多层次、多方向培养和引进物流人才,把物流人才培育引进纳入全区人才计划,对符合条件的物流高层次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建立健全物流统计、评星升级、考核激励制度,做好规划执行评估。

第六节 加强物流发展引导和行业宣传

鼓励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企业主辅分离,剥离物流业务,引导物流业务社会化、本地化,加强对全区物流服务业发展先进典型、先进经验、新兴业态、发展模式创新的宣传报道。利用全国性物流行业年会、学术论坛等平台进行宣讲,提升涪陵区物流业发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附表:涪陵区“十四五”物流业发展重点项目表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