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高新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2023年涪陵区政务服务工作要点》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6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3年涪陵区政务服务工作要点
2023年,全区政务服务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等精神,按照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和区委六届五次全会安排部署,坚持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理念,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以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为主线,持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叫响做亮“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品牌。
一、推进数字化场景应用
(一)加强“渝快办”推广应用。推动部门业务系统与“渝快办”平台全事项全用户深度对接融合。扩大电子签名、印章及存证服务应用,推进常用证照电子化,提升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比例,降低社会成本。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系统推进应用,大力推动使用主动评价渠道,倒逼窗口服务提质增效。升级“渝快办”平台涪陵区小程序,统一接入全区政务服务资源,建设“政务服务地图”,丰富便民服务应用场景。(区政务服务中心牵头,区级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拓展线上服务范围。推进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动从企业开办到退出、新生儿出生到公民身后等50项以上“一件事”网上办理。丰富“渝快码”应用场景,推动涉及个人服务的各类二维码与“渝快码”融合,争取达到150个应用场景。(区政务服务中心牵头,区级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深入推进“一窗综办”改革。全面推行政府供给侧由“单一窗口”向“全科窗口”转变、群众需求侧由“找部门”向“找政府”转变的政务服务机制,通过人员划转的方式实现区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人员改革。(区政务服务中心牵头,区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智慧化精准化服务水平。推进条件成熟的行政给付、资金补贴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服务“精准直达”“免申即享”全覆盖。对政务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区政务服务中心、区大数据发展局牵头,区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动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健全告知承诺制管理机制,推动告知承诺系统与“渝快办”“互联网+监管”以及部门执法系统互联互通,推进审批监管执法一体化信用赋能。推进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全覆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行业(领域)达到50个以上。建立健全信用修复协同联动、“一网通办”机制,信用修复及时率达到100%。(区发展改革委牵头,区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便捷化服务水平
(六)推进高频事项网上办。全面梳理“让群众提一摞材料跑来跑去”的问题并针对性化解。推出一批“扫码办”“免证办”“零材料”事项。推动高频证明材料在线申请、电子化出具,简易查询事项立等可取。(区政务服务中心、区大数据发展局、区司法局牵头,区级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进线下事项一次办。除法律法规特别规定外,行政许可事项全面实现“最多跑一次”或“一次也不跑”。推动涉企事项向区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个人事项向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集中,更多公共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充分授权“首席事务代表”,推动更多事项当场办理、即时办结。建立办前辅导、帮办代办、延时预约服务等工作机制。建设“水电气讯”综合服务窗口,打造“水电气讯”一站式服务平台。(区政务服务中心、区经济信息委、区司法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大数据发展局等部门牵头,区级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推进特殊群体暖心办。建立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服务台账,推行“网格化+政务服务”模式,主动发现需求和上门服务,让行动不便的群众办事“一次也不跑”。加大乡镇(街道)、村(社区)帮代办力度,由服务专员“一对一”开展保姆式服务。(区级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推进涉企服务帮代办。推进政务服务进园区,建设24小时自助服务区,对招商项目“签约即服务”、全程帮代办,对中小微企业实行网格化包片联系服务。涪陵高新区负责完善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在区政务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置线下惠企政策统一咨询和集中兑现综合窗口。(区发展改革委、区政务服务中心牵头,区级有关部门及各园区、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推进跨域服务就近办。加强同武隆区协作,推动两地政务服务“同优共创”。推进落实1500项政务服务“全渝通办”。推动“川渝通办”同城化便民服务改革,高频电子证照亮证互认。以地缘、业缘为依托,推动与更多地区“跨省通办”合作,方便企业群众异地干事创业。(区政府办公室牵头,区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十一)投资和工程建设领域。完善“技审分离”“平面审批”机制,探索对环评、地灾等专项论证提前到可行性研究阶段会审。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推进房屋建筑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审批“一件事”,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无纸化”。扩大信任制审批、“打捆”审批、免打扰现场踏勘、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标准地改革等改革成果应用。完善水电气讯公用服务“一站式”联合报装平台。(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商事登记领域。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推动一批市场监管领域集成化服务,实现一次申请、证照联办。推进食品销售领域告知承诺制全覆盖。推行企业办事“一照通办”,探索仅凭电子营业执照即可办理相关政务服务事项。(区市场监管局负责)
(十三)住房服务保障领域。推动“渝快办”平台提供房源查验、租房申请、退租管理等便民服务。以存量房转移预告登记和抵押预告登记“一次办”为基础,全面推行存量房“带押过户”。(区住房城乡建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科技教育和人力社保领域。推进川渝地区流动人口入学政策咨询通办,实现“一网集中查询、一号电话咨询”。推动川渝地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互通互认。推动升级打造“智慧人社”“数字人社”,实现更多事项“一卡通办”“一网通办”。推动行政办事员(窗口服务)职业认定。(区教委、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公安服务领域。推动全区所有户籍派出所业务“一窗通办”。深化川渝地区警务合作,推进100项以上公安“跨省通办”事项。推动身份证、户口簿、驾驶证等电子证照场景应用。优化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方式,实现境外人员住宿“网上办”“掌上办”。(区公安局负责)
(十六)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推动智慧民政建设,实现养老服务、社会救助“一网通办”。推进“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扫码办、婚姻登记全流程电子证照办理。推动退役军人、其他优抚对象相关信息在线核验,更多退役军人服务网上办理。(区民政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司法行政领域。推动“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深度对接“渝快办”平台,推进“掌上复议”“智慧调解”等数字化应用。增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高标准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区司法局负责)
(十八)交通运输领域。推进“数字交通”建设,简化水路运输经营相关信息变更办理程序。推进Ⅰ类、部分Ⅱ类超限运输许可实现“全程网办、当日办结”。推动客货运输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与核验。推动成渝地区交通运输信用一体化发展,共享交通运输信用评价结果。(区交通局负责)
(十九)文化旅游和体育领域。推进成渝地区文化旅游政务数据共享。整合川渝地区公共文化和体育场馆资源,推进电子社保卡川渝阅读“一卡通”在全区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全覆盖。(区文化旅游委负责)
(二十)医疗健康领域。推动成渝地区门诊特病病种统一、住院免备案、职工医保缴费年限互认等政策落地。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扩面提质。推动实现川渝地区三级公立综合医院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区卫生健康委、区医保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办税缴费领域。深入落实数字化电子发票改革,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在线征纳互动平台。积极推广“掌上办税”,落实一批“川渝通办”税务事项数字化场景应用。进一步发挥“税费争议调解室”作用。(区税务局负责)
(二十二)口岸物流通关领域。推动扩大“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离港确认”实施范围,提高沪渝直达快线效能。拓展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推广应用商品智能归类、原产地证书申领自动提示、冷链物流政策线上申报等功能,提升“一站式”办理便捷度。(涪陵海关、区物流办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推动工程建设领域招标、投标、开标等业务全流程在线办理,招标投标领域数字证书跨地区、跨平台互认。拓展中介服务“网上超市”交易种类,优化网上评价和社会监督。(区发展改革委负责)
(二十四)加强审管衔接协同。发布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3版)。厘清审批和监管权责边界,完善审管衔接机制。完善跨部门综合监管重点事项目录,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分行业领域开展放权“回头看”。规范行政备案管理。(区政务服务中心牵头,区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提升群众诉求解决质效。推动“互联网+督查”平台政务咨询投诉事项“日清周结”要求落实,及时处理待受理、待流转、待办结、待评价事项,提高工作效率,压缩办件时长;持续提升办件人员业务水平,编制业务知识汇编,结合实际分批分片或“点对点”开展业务操作培训;强化日常办件质效检查,以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导向,对重点单位、重点事项办件情况,采取电话督导、书面工作提醒、现场检查等形式开展监督管理。(区政务服务中心牵头,区级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夯实政务服务基础
(二十六)提升服务功能。全面落实政务服务中心集中进驻事项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规范“应进必进”。推进党务、政务、商务、便民服务等集成创新,拓展三级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服务覆盖面。(区级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再造服务流程。推广“一件事”集成服务、并联办理、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免打扰勘验(核验)等便捷服务方式。对现场踏勘、技术审查、听证论证等程序实施清单化管理,建立限时办结机制。依法规范和简化中介服务、证明事项。(区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八)强化组织领导。把政务服务纳入深化“放管服”改革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制共建、工作共推、成果共享。主动向市内外先进地区学习,鼓励改革创新。落实常态化“三服务”机制,主动检视和整改政务服务问题。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宣传解读便民利企举措,提升社会知晓度。(区级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